• 55阅读
  • 0回复

因地制宜、积极稳妥地调整农村产业结构 厦门、漳州、泉州农村经济出现新变化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5-05-16
第2版()
专栏:

  因地制宜、积极稳妥地调整农村产业结构
  厦门、漳州、泉州农村经济出现新变化
新华社福州5月15日电 (记者姬斌)中共中央1985年一号文件的贯彻,给地处闽南的厦门、漳州、泉州的农村经济注入了新动力。这里数百万农民因地制宜、积极稳妥地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在通向“贸工农”型生产结构的道路上开始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据有关方面调查分析,今年头四个月,这个地区的农村经济发展出现四个方面的新变化。
一是耕地开始从以种植粮食为主转向以种植经济作物为主。位于这块三角地带上的各县、市的乡村,瞄准国内外市场,有步骤地减少粮食种植面积,扩大市场需要、竞争力强的各种经济作物以及果树、花卉的种植,使当地的优势产品迅速发展起来。盛产香蕉的漳州市天宝镇,今年种植著名的“天宝”香蕉一万亩,面积比去年增加一倍;被称为水仙花“圣地”的龙海县九湖乡蔡板村,今年种植水仙花近八百亩,占全村耕地一半以上;名扬海内外的“铁观音”茶乡安溪县,今年新种茶树三千亩;以漳州为中心的龙溪地区今春粮食播种面积比去年调减二十二万多亩,改种了甘蔗、蔬菜、花生、柑桔、龙眼、荔枝、花卉……各县、市都制订了切实可行的规划,力争在五年内改变过去粮食种植占大头的局面。各县、市打算通过提高粮食作物的单产和从外地调进粮食,来解决农民生产、生活所需的粮食,所有的乡基本上都有了农民集资兴办的粮行米市。
二是农民向山地、滩涂等一切可利用的资源进军,既念“山字经”又唱“沧海赋”,各种开发性事业蓬勃发展。植树造林、发展养殖,已成为闽南农民的自觉行动。厦、漳、泉地区今春造林在一百万亩以上。凡是有滩涂、淡水水面的地方,农民都在做水产品养殖的文章。仅龙溪地区今年头四个月利用滩涂扩大养殖水面近三万亩,新挖淡水鱼塘一万亩。
三是乡镇企业大发展,农民独资、集资、合资兴办企业形成热潮。在著名的侨乡南安县,今年第一季度就新办各类乡镇企业二千四百多个,其中90%以上是农民独资、合资兴办的家庭企业;龙海县今年头四个月新办的五百零六个乡镇企业中,有85%的企业投资在十万元以上。各县、市都新办了一批企业。今年第一季度乡镇企业的产值都比去年同期增长一倍以上。在新办的乡镇企业中,又以加工当地鲜活产品、土特产品的企业占了相当大的比重。
四是外引内联工作加强。在厦门经济特区,近一年先后从十九个国家和地区引进农业上的优良品种、先进技术六十三项,兴办合资合作农业企业二十五个,投资额达七千四百万元,目前已有九个企业投产。厦门经济特区还与省内其他地区和内地省份联办企业二十七家,投资额达三千多万元,目前已有十一家投产。厦门特区农业上的外引企业全部是开发性企业,而内联企业大部分是为农副产品进行产前产后服务的贸易、货栈等第三产业。这里正在形成农业对外引进的“窗口”。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