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3阅读
  • 0回复

沿海农村的发展方向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5-05-16
第2版()
专栏:

  沿海农村的发展方向
  本报评论员
沿海地区农村,基于对外开放的新形势,要逐步建立贸工农体制。所谓“贸工农”,就是根据对外贸易的需要,安排种植、养殖和加工业,把沿海农村建设成为出口农副产品、花卉、轻工产品和食品工业的基地。这是沿海地区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的特点,是一个重大转变。
沿海农村建立贸工农体制,目前有一个突出的需要,即平衡外汇。这几年,沿海不少地区搞来料加工,工厂设备和原材料不少是进口的,产品却大部分内销,使用的外汇较多,收回的外汇较少。如不及早采取措施,重视这一问题,两三年后将会因外汇问题影响这些地区经济的良性循环。解决这个问题的唯一办法是多创汇。实行“贸工农”,就是创汇的一条好途径。
从长远说,沿海地区农村建立贸工农体制,对我国整个经济的发展具有战略意义。这些地区自然环境优越,水陆交通便利,工业基础比较雄厚,商品经济比较发达,历来同海外有着广泛的联系和交往。利用上述优势,发挥这个“结合部”(指内地同海外)的作用,实行“外引内联”,一方面能更好地把国外的先进技术设备加以吸收、消化、创新,向内地转移;另一方面同内地共同开发资源,在农副产品、花卉、轻工产品和食品工业等方面,联合发展出口贸易,开拓国际市场,带动其他地方经济技术的发展,滚动式地推进开放,将促进我国经济更快地发展起来。
有人担心贸工农结构会削弱农业生产,甚至认为把农业放到了“三线”、“二线”,这是误解。贸工农,只是要求进行农业生产时,以出口最终产品为目标,“农”的地位是没有改变的。
“贸工农”是一件新鲜事,沿海地区有条件走这条路,特别是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闽南三角地区,可在这方面先走一步。这些地区和海外有着广泛的经济联系,也有不少在国际市场上享有盛名的传统产品。苏州乡镇企业去年外销产品达一亿一千万元,这说明,扩大外贸,前景十分广阔。现在的问题是,这些地区的农业,在国内来说是先进的,但同发达国家比,生产手段就较落后,技术改造缓慢,商品率低,产品在港澳和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目前要加紧技术改造,提高产品的产量和档次,努力在花色、品种、质量上下功夫,以产品的特色和高质量来提高在港澳和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我们应该下大力在这些方面改进,力争在短期内改变现状。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