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8阅读
  • 0回复

“语文教改专家”——记北京市景山学校副校长刘曼华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5-05-17
第3版()
专栏:通讯

  “语文教改专家”
  ——记北京市景山学校副校长刘曼华
  本报通讯员 祝华新
1980年以来,北京景山学校以
“分批集中识字”为方案的小学语文试验课本,已被十七个省市一百三十多所学校采用。然而,这个方案的主要设计者、课本编纂工作的主持人、该校副校长刘曼华却鲜为人知。
二十五年前,刘曼华自愿离开北京师范大学儿童文学讲师的工作岗位,来到景山学校,主持语文教学改革。当时,小学一、二年级的课本里多是抽象的政治概念,先阅读、后识字的思想支配着语文教学,教师很少有时间去分析字形,学生识字的效率较低。她在抽样调查的基础上提出:不能把语文课变成政治课,一、二年级语文课的根本任务是识字。在六十年代初“左”的思想渐趋盛行的情况下发表这些观点,是需要些胆识的。接着,她和任课老师一起,对原教材进行大胆改革,先集中识字,并将课本上的生字按汉字构造规律和儿童接受能力重新编排。1965年,新的识字课本编成。根据这套课本,仅用两年时间,就可基本解决旧教学法需耗时五六年的识字问题。
改革的产儿常常在指责和叹息声中长大。有的人不理解刘曼华的做法,说:“你们这样做是只顾速度,不顾质量。”当景山学校开始尝试让小学生学点文言文时,更有人痛心疾首:“你们复古!”当时的校长敢峰、党支部书记贺鸿琛常常用佛罗伦萨诗人但丁的格言鼓励她:“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刘曼华则在批评声中感到快慰:有人批评,毕竟说明景山的改革对现实产生了影响,可怕的是方案在社会的沉默中自生自灭。她注意吸收批评意见中的合理成分,逐步形成以“分批集中识字”、“以作文为中心组织语文教学”为主要特色的小学语文教学法。
“文化大革命”的风暴,把景山学校的教改旗帜撕成了碎片。刘曼华被扣上“现行反革命”的帽子,离开了景山。1978年,学校恢复教改实验,邀请她回去。当时,北师大也表示欢迎她重操旧业。年届半百的刘曼华深知,错过这个机会,就意味永远地与儿童文学分手了。按说象她这样资历的人回大学,评个副教授不成问题,再说家就住北师大。她有过犹豫。然而,景山的教改工作拴着刘曼华那颗并不年轻的心。这年3月,她又悄然回来了。
又是七度春雨秋霜,体现着她和同事们改革设想的十册小学语文试验课本全部出齐了。各地订购的函电纷至沓来。她又忙着把教改的种子播撒到全国语文教学的沃土中。这几年,她南下北上,行迹匆匆,出席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座谈会,追踪各地使用试验课本的情况,应邀作了二十多场报告。作为全国小学语文研究会常务理事,她还试图把教改经验上升到理论高度,推动教育理论的改革,先后撰写了《集中识字与儿童认识规律》等多篇论文。
最近,中顾委常委、全国政协副主席陆定一同志抱病为她题词“新中国的儿童教育学家”。景山学校准备授予她“语文教改专家”的称号。刘曼华一再表示:景山的语文教学改革是集体智慧的产物,没有马淑珍、童正玉等老师辛勤施教,再好的构想也不可能变为现实。她可不愿置身于历史舞台的聚光灯下,她的最大心愿就是在后台静心地工作,退休前继续探讨初中语文教学改革,建立小学、初中九年一贯制的教改体系。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