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2阅读
  • 0回复

对外开放理论与政策研讨会综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5-05-17
第5版()
专栏:学术动态

  对外开放理论与政策研讨会综述
由广州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世界经济导报》、大连市经济研究社和《开发报》联合发起的对外开放理论与政策研讨会,4月4日至9日在广州召开。十四个沿海城市和中央有关部委等单位的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一百五十多人参加了会议。
与会同志一致认为:1984年,对外开放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同时,也暴露了一些值得研究的问题。与会同志就一些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对外开放的总目标与阶段发展目标、地区发展目标。
大家认为,对外开放的目标,不能仅仅理解为引进多少资金、技术,也不只是为了扩大出口和增加外汇收入。通过对外开放,加快经济体制改革,建立一个开放式高效能的国民经济体制,有计划地引进发达国家的技术、资金、人才和管理经验,利用世界市场和资源加快我国经济的发展,增强我国参加国际分工的能力,这些才是我国对外开放的总体目标。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必须制定阶段发展目标和地区发展目标。
一些同志认为,阶段发展目标大体可分为三个层次:
准备阶段——以大力出口劳动密集型加工业产品和农、副、土、特产品及资源为主要手段,增加外汇收入,并以让出部分国内市场为代价,引进先进技术和急需的资金,改善投资环境,提高企业素质,扩大产业基础。
成长阶段——企业引进先进技术、自我消化和发展的能力不断增强,能推出较高层次产业的产品进入国际市场。国际经济技术协作有了较大的发展。
腾飞阶段——出口产品不但大大增加,而且结构也有重大变化,在国际市场上的地位稳固提高。资金、技术和人才也发展为双向流动。
当前大部分开放地区还处在准备阶段。为了推进开放,各开放地区要从自己的实际条件出发,而不要互相攀比。在国家财力物力都很紧张的情况下,要适当集中力量推动条件较好的地区及早进入开放的第二阶段。
加速开放地区的经济体制改革。
对外开放意味着必须积极参加国际分工,在高度发达的世界商品经济中进行有效的竞争。我国现行的经济体制对此还很不适应。为了进一步开放,要求开放地区适当加速经济改革的步伐,在某些方面要先行于内地城市。
企业有没有参与国际经济活动的积极性和能力,是能不能实现开放的战略总目标的核心问题。现在开放地区企业参与国际经济活动的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都还不完善。从外部条件看,出口按现行汇率计价,总的说成本偏高,再加上外贸渠道不通,利益分配不够恰当和国内市场需求迅速增大,不少企业宁愿向内而不向外开拓市场。从内部条件看,缺乏足够的动力促使企业自觉适应对外开放的需要,积极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努力提高素质。此外,以市场换技术这一指导思想还没有在各项具体政策上体现出来,也增加了企业开展对外经济合作的困难。开放政策不仅要落实到省、市,而且要落实到企业。
一些同志强调在沿海各中心城市要完善市场条件,强化市场机制,有计划地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资金、外汇、技术、生产资料、土地和劳务等市场。
改革外汇管理制度,加快进一步开放的步伐。
许多同志指出,现行汇率和外汇管理制度还不适应对外开放的需要。主要表现在:一是“限出奖入”。现行汇率使出口往往只有微利乃至高亏,而进口则可在国内市场上获取暴利。二是地方和企业出口外汇留成较少,上缴外汇额度在现行汇率下等于交纳重税,不利于调动地方和企业出口创汇的积极性。三是留成外汇管理太死,不能适当流动,往往变成了“死钱”。四是一些对外经济活动较多的地区出现了炒卖外汇的现象。这些都表明有计划地改革现行外汇体制已势在必行。但这种改革要满足三个条件:一、国家必要的外汇收入必须得到保证,包括外汇储备、固定的外汇支出、重点工程的外汇配套和国民经济平衡所需要的大宗物资进口用汇等。二、防止国家管理的外汇进入个人手中。三、防止出现明显的双重汇率。根据以上原则,应在较长时期内有计划地逐步调整汇率,使国内价格逐步向国际价格靠拢。近期有必要采取一些过渡性的措施。例如,通过地方外汇承包或外汇递增包干等形式,在有条件的地区实行外汇的自我平衡,有限制地建立外汇调剂市场,改革外汇留成体制等。 (凌禾)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