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2阅读
  • 0回复

腾“笼”换“鸟” 借“鸡”下“蛋”——记天津电焊机厂产品扩散与开发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5-05-18
第2版()
专栏:

腾“笼”换“鸟” 借“鸡”下“蛋”
  ——记天津电焊机厂产品扩散与开发
  本报记者 石德连
天津电焊机厂是个只有五百多人的小厂,但它产品更新快,经济效益好。
这个厂1979年以前生产的五十个产品,除两种仍在生产外,都已更新换代。新试制的三十九个产品中,有十四种填补了国家的空白,十五种荣获国家和天津市科技成果奖,四种在全国同行业产品评比中夺魁。随着技术进步,经济效益也提高了。近五年平均年产值递增8%,利润递增16%。
这个厂的负责同志谈到企业的变化时说:“随着工厂向经营型、开拓型转变,腾‘笼’换‘鸟’和借‘鸡’下‘蛋’势在必行”。腾“笼”换“鸟”即是扩散老产品,生产质量更高的新产品;借“鸡”下“蛋”则是发展横向经济联合,利用社会的潜力扩大适销产品的生产能力。在这样做以前,这个厂曾出现过两个矛盾:一是由于“拳头”产品增多,用户扩大,产品产量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去年,用户要求订购这个厂的焊机多达一万五千台,而实际生产能力只有五千一百台,差三分之二。二是由于老产品占用厂房、设备和人员,一批新产品不能尽快投产,因此腾“笼”换“鸟”和借“鸡”下“蛋”势在必行。
腾“笼”换“鸟”和借“鸡”下“蛋”并非易事,既要有雄厚的产品和技术储备,更要冲破旧观念的束缚,缺一不可。象这个厂生产的一种电焊机,是市场上的紧缺产品,但因厂房、设备不足,无法扩大生产能力。宁河电机厂有厂房、有设备,却没有方向产品,想引进电焊机厂的生产技术。
电焊机厂决定把这种技术产品输出给宁河电机厂,既可提高对方的技术素质,又可借对方的“鸡”下“蛋”,提高生产能力。两厂联合生产后,生产能力比原来提高了一倍,双方都得到了“实惠”。尔后,这个厂又采取联营、有偿转让和劳动密集型的部件扩散等多种形式,让一批“老鸟”飞出了“笼子”。
“老鸟”出为“新鸟”进创造了有利条件。他们引进清华大学最新发明的电弧控制理论,研究成功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规范自动优化焊机,荣获国家科研成果一等发明奖。引进成都电焊机研究所和国外的逆变弧焊,单旋钮二氧化碳半自动焊机制造技术,提高了产品质量。为了开发新产品,抽调了部分工程技术人员和技术骨干,组成一支专业科研队伍,建立科研基地和新产品试制工段,解决了生产与科研争人、争设备的矛盾,研制并投产了一批新产品,使焊机厂的技术经济指标都达到先进水平。
这个厂的新产品通过技术鉴定后,主动为兄弟单位提供技术设计;有的新产品投产过关后,又投放技术市场。他们研制的二氧化碳焊机,投产不久就获得机械工业部“节能新产品”称号和国家经委的产品“金龙奖”,产量占全国同类产品总产量的40%,仍供不应求。于是,他们把这项成果有偿转让给牡丹江电机厂,产量大幅度提高。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