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9阅读
  • 0回复

如何解决一些地区“卖蛋难”问题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5-05-18
第2版()
专栏:采访札记

  如何解决一些地区“卖蛋难”问题
最近,记者到我国北方粮仓——吉林省中部高产地区访问,发现一些地方出现了“卖蛋难”的新问题。
养鸡繁殖快,周期短,投资少,效益高。一只成年蛋鸡,一年消耗、转化粮食九十斤左右,可获利十元。因此,在连年获得大丰收的吉林省农村,都把养鸡作为发展畜牧业、转化粮食的重要途径。公主岭市(原怀德县)近几年来从国内外引进十多种良种鸡,进行孵化、繁育,目前养鸡总量已达二百四十万只。4月份以来,大量鲜蛋投入市场。但销售困难,价格不断下跌。
许多农村工作同志向记者反映,农民卖蛋难固然是因为蛋品显著增加,但从人们生活需要看并不是饱和,主要是商品流通渠道不畅通。有的商业部门由于经营损耗大、利润少,不愿意多经营,蛋品一下充斥市场,暂时出现鸡蛋相对过剩的局面。这就给刚刚兴起的“养鸡热”泼了一瓢冷水,影响了农民养鸡的积极性。一些地区鸡雏滞销,不少养鸡专业户开始限料饲养,控制产蛋量。
这种“喜中之忧”,给了我们一个重要启示:商品经济的产、供、销各个环节,是完整的连环,哪个环节出了毛病,产、供、销的良性循环都会受到破坏。
如何解决这个新问题?首先,各级党政部门要引起重视,把疏通和扩大商品流通渠道、解决卖蛋难问题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其次,在实行市场调节的同时,国家商业部门采取必要措施,保护生产者和消费者利益。长春市委市政府采取城乡联营、农商结合的办法可以借鉴。其做法是:商业部门收购一部分鲜蛋,送入恒温库贮藏起来,待淡季投放市场;组织农村各乡镇同市里各大商店直接挂钩,减少中间环节,降低损耗和成本。 (陈明星 张大为)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