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2阅读
  • 0回复

“东方宝石”——朱鹮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5-05-18
第3版()
专栏:自然保护区景物

  “东方宝石”——朱鹮
  唐锡阳
朱鹮,人称“东方宝石”,是世界最珍稀的鸟类之一。据1984年的统计,世界上仅有二十一只。除日本笼养三只(已年老失去繁殖能力)和北京动物园笼养的一只外,其余十七只,都生活在秦岭南麓的陕西洋县。
朱鹮也称朱鹭,过去在我国分布很广,到三十年代还在十四个省份见过。可是到六十年代,只在陕西的洋县、周至及西安附近采到过标本。以后二十来年,它就完全失踪了。1981年,动物研究所刘荫增在洋县考察,重新发现了朱鹮,轰动了动物学界。
朱鹮濒危如此之快,原因是多方面的。它生活在农业区,个体大,颜色鲜艳,容易成为捕杀的目标;它天敌多,乌鸦、猛禽、青鼬都来争巢、毁蛋或者伤害幼鸟;它病害多,自然死亡率高。但是最主要的原因是它的栖息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朱鹮对巢区的选择非常严格,必须具备三个条件:高树——营巢的需要,水田——取食的需要,活动环境僻静——避免天敌袭击的需要。近年来,许多村野的大树被砍光,耕地施放农药、化肥,工厂的“三废”污染,严重威胁朱鹮的生存。
地处汉中盆地的洋县一带,绿树葱茏,阡陌连绵,素有“陕南粮仓”之称,历来是朱鹮分布最多的地区之一。但由于同样的原因,在海拔较低的丘陵平坝地带,朱鹮都已绝迹。只在人烟稀少的中山地带的一些沟岔里,还保留了那么一些适合朱鹮栖息的条件。从发现朱鹮的姚家沟、三岔河等地的景观来看,它们海拔一般在一千米至一千二百米,农田很少施用化肥、农药,还沿用手工耕作办法,而且在老坟地上保留着一些高大的青冈古树。这些都成了朱鹮得以残存下来的条件。发现朱鹮后,有关部门做了许多工作,通过各种形式宣传保护朱鹮的意义,奖励提供朱鹮线索的群众,严肃处理射杀朱鹮的案件,保护朱鹮逐步成为当地群众的自觉行动。科研人员对朱鹮的分布、数量等方面,作了大量的调查。国家在这里建立了保护站,采取长期观察、投放食物、扩大冬水田面积、控制农药使用、人工饲养等措施,使当初的九只增加到现在的十七只。
保护和发展这种珍禽,目前还存在一些值得重视的问题。洋县的朱鹮四年来共繁殖了十窝,但成活的只有五窝;十窝产卵二十九枚(其中两枚未受精),只孵出幼鸟二十一只,其中早死六只、病死两只、饿死一只。最近,听说历年都有幼鸟成活记录的姚家沟巢区,忽然孵出了软蛋,这是值得警惕的危险信号。如果不赶紧采取有效措施,就可能陷入欲救不能的境地。因此,我们希望有关部门克服各种阻力,依靠科学的力量,提高朱鹮的产卵率、孵化率和成活率,使这个十分珍稀的物种转危为安。(附图片)
   林森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