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0阅读
  • 0回复

“中英街”边防武警新战士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5-05-18
第4版()
专栏:

  “中英街”边防武警新战士
  本报通讯员 卓基旭 刘仁泉 本报记者 刘振宗
广东省深圳武警六支队十三中队进驻沙头角镇
“中英街”,已整整十五年了。十五年来,这个中队多次被广州军区、广东省军区、省政府和省武警总队评为先进单位,去年,武警总部和共青团中央又授予他们“沙头角模范中队”和“红旗团支部”的光荣称号。许许多多的老战士,用他们热爱祖国的赤诚之心,忠于职守,严守边卡,为祖国争得了荣誉。如今,大多数老战士已退伍回乡,有的已被提干调到其他单位,一批批新战士,从祖国各地来到这里。这些新战士能不能适应“这个一条小街两种社会制度”的特殊环境,能不能象老战士那样经受得起各种考验呢?最近,我们在“中英街”上进行了采访。
象 老 战 士 那 样
“象老战士那样”,这是十三中队新战士常说的一句话。他们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今年元月的一天傍晚,喧闹一天的“中英街”渐渐寂静下来,刚上哨的新战士尹立军,目送着最后一批客人出境之后,象往常一样,拿起扫帚打扫“海关检查万通道”。突然,他的目光触到一个闪光的东西:“啊,钱包!”他拾起一看,里面有一千一百八十一元港币和三百元人民币,对于小尹来说,这可是一笔大得惊人的巨款啊!这位来自湘西山区农村的新战士,从未摸过这么多钱。他的双手微微颤抖着。钱,眼下他家里正急需用,前几天姐姐来信说,妈妈生病住进了医院,要花很多钱。但是,在金钱面前,他毫不动心。他当即把这笔钱交给中队领导,如数还给了失主。
事后,有人问他:“小尹,当时你是怎么想的?”他腼腆地说:“老战士陈怀源在执勤时,三次拾到巨款还给失主,三次荣立三等功,我应该象他那样。”
近半年的时间,这个中队的新战士就拾到钱币十二起,共二千八百多元人民币,都如数交给了失主。
从 寄 钱 到 寄 书
“中英街”上,各种货物琳琅满目,应有尽有。价钱普遍比内地市场上出售的便宜。有一段时间,不少人寄钱来,要求战士买这买那,可是最近,寄钱的现象没有了,却出现了一股“寄书热”。说起这个变化,还有一段故事哩!
那是去年8月的一天晚上,新战士曹卫民刚下哨归来,通讯员递给他一封家信,他拆开一看,不禁皱起眉头。原来是哥哥快要结婚了,妈妈叫他帮哥哥买一块手表和一部进口收录机,并随信汇来了三百元钱。
夜里,小曹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觉。他想,如果自己利用执勤和出操训练之便,把收录机和手表悄悄带出镇去是不成问题的。但这些东西是海关禁止带出去的,自己怎能知法犯法呢?想到这里,他翻身下床,给哥哥和妈妈各写了一封信,说明不能买这些物品的道理,希望得到谅解。信中,他还说“中英街”上书籍难买,请家里买一些寄来。不久,哥哥回信了,承认了自己的错误想法,并寄来了《马列主义哲学原理》和一批数、理、化青年自学丛书。
小曹收到书后,勤学苦攻,在去年警校招生考试中,以五科四百八十六分的成绩获得全省六百多名武警考生中的第一名。
这件事,在全中队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其他战士纷纷写信回家,叫不要寄钱来买东西,要多寄书来学习,一年多的时间内,全中队有95%的战士收到了家里寄来的书,共一千多本。他们在训练之余,刻苦学习,进步很快,在这个时期有八名战士考上了武警各院校。
一 块 进 口 手 表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十三中队的新战士中,也出现过违反纪律的现象。
一个星期天,刚刚入伍的战士小李请假上街办事,看到“中英街”港方那边一家店铺里挂满了金灿灿的进口日历手表,想起未婚妻总催要买表的事,不禁动了心。于是,他悄悄地托当地一位居民过去买了一块。不料,回到营房,就被指导员发现了。指导员没有批评他,只是看了他一眼。敏感的小李从指导员不寻常的目光中,明白了自己做了错事,连忙跑到街上把表退了。事后,指导员表扬了他。并针对这件事,在中队开展了一场“我以什么姿态出现在‘南风窗口’”的讨论。新战士们激动地说:我们的老战士在大笔金钱面前不动心,在绚丽夺目的物质面前不伸手,他们在这仅有零点一平方公里、存在两种社会制度的小街上,用一颗忠于党、忠于人民的赤诚之心,谱写出一篇篇边防哨兵的光荣史。这是我们全军的光荣,人民的骄傲,我们要象接力赛那样,把它接过来,传下去。
“中英街”边防武警新一代在前进!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