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9阅读
  • 0回复

重访中国——记三四十年代在中国采访的美国记者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5-05-18
第6版()
专栏:

  重访中国
  ——记三四十年代在中国采访的美国记者
  黄庆 陈秀霞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曾经有一批美国记者在中国作过战地报道,他们可以说是中国这段历史的见证人。他们对中国怀着特殊的感情,始终关心着中国。今年春天,应中国记协和《中国日报》的联合邀请,他们组成重访团终于又一次来到了中国。
重访团一行共十九人,除个别人从小生长在中国外,大多数是在三十年代或四十年代在中国开始记者生涯,从各方面报道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历程。他们中间有五对夫妇,当年在中国结为伉俪;有一位女记者,曾在上海生下一对双胞胎;还有一位是著名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的侄孙。
邓小平主任会见他们时,建议这些熟知三十和四十年代中国的老记者到各地走走,看看几十年来中国的变化,象当年那样自己去寻找结论。
他们从北京出发,沿着延安—西安—重庆—武汉—南京—上海这样一条路线,重游当年熟悉的地方。
延安是他们向往的地方。罗伯特·马丁在1939年访问过延安。他回忆当时的情景说:“我常常看到战士们操练,听到他们的歌声。有时他们还要我唱歌。”他那时还采访了毛泽东同志,给他印象最深的是,“毛主席当时就预言日本因缺少资源将很快和美国交战。事情正是这样发展的,两年后日本就和美国打起仗来了。”
在延安的革命纪念馆里有一张史沫特莱的相片,安娜丽·贾科比·法迪曼触景生情,回忆起一件往事。
那是在1945年,当时作为美国《时代》、《生活》杂志记者的法迪曼,同另一位记者白修德对中国革命进行了客观的报道。法迪曼把木刻作品二百多幅带到美国,同史沫特莱合作主办了一次展览。法迪曼回忆说:“这些作品大都反映革命者的生活,有些作品非常精彩。我们为这次美展题名为‘中国战时木刻’。许多人前来参观,大概卖出去一百多幅,所得收入都汇到中国解放区。”其余的木刻,史沫特莱和她各自保留了一部分。法迪曼说,她这次回国后将收集留下的木刻,赠送给延安革命纪念馆。
阳春三月的重庆,已是鸟语花香、绿茵葱葱。到了这里,美国记者首先想到的是去看看当年他们躲藏过的防空洞。
德丁的夫人讲起一段往事。有一次,斯诺先生到他们家作客,忽闻空袭警报。“我劝我丈夫和斯诺先生进防空洞暂避,但他们却不以为然,不愿走。最后我终于说服了他们。空袭后发现我们的房子果然被炸成平地,只剩下一瓶酒还完好无损。于是我请他们同饮了这留下的唯一的一瓶酒,以庆贺我们的幸存。”
从1939年到1946年,这批美国记者中的大多数在重庆同中国人民一道经历了艰苦的抗日战争。菲利普·波特尔说:“当时我报道了毛泽东主席到重庆谈判的整个过程。在谈判最紧张的时候,我几乎天天见到周恩来,我们之间关系很好。”当时在重庆的美国新闻署工作的亨利·李伯曼,在参观周公馆时说:“周恩来一心扑在工作上,从不注意休息,睡得太少。身边的人都很关心他的健康”。
法迪曼女士、伊洛生夫人和爱泼斯坦都曾是宋庆龄的朋友,他们怀着浓厚的兴趣参观了重庆的宋庆龄故居。法迪曼曾多次利用自己外国人的身份,掩护中国同志去见宋庆龄。
对重访团的美国记者来说,南京这个城市曾给他们留下了特殊的印象。《纽约时报》记者蒂尔曼·德丁曾在这里目睹南京沦陷时日本侵略军疯狂进行的“南京大屠杀”。当时他写了报道,向全世界揭露日军的罪行。亨利·李伯曼在这里则亲眼见到1949年解放南京时人民军队严明的纪律,至今他仍赞不绝口。
尤其使记者们难以忘怀的是南京的梅园新村。
在南京期间,周恩来工作和生活的梅园新村是记者们经常光临的地方。1946年5月3日,周恩来到达南京后,一些美国记者就访问了他,报道了周恩来阐述的共产党的主张。拉文霍尔特当时是梅园新村的常客。他说:“我们当时采访都很随便。如果有什么问题需请教周恩来,我就直接来梅园新村。”时隔四十年,拉文霍尔特仍然十分怀念共产党的工作作风。
七十八岁的蒂尔曼·德丁,在重访团中是一位受其他人尊敬的长者。他在延安见过朱德、刘少奇,在重庆、南京更常常见到周恩来。在他的心目中,周恩来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这次重访梅园,他禁不住在留言簿上写道:“我年轻时曾在这儿度过兴奋的时光,现在这些记忆又重现了。”
对李伯曼夫妇来说,南京是他们生活中的转折点。他们俩在南京相爱,并于1949年在南京结为伉俪。现在梅园新村图片展览中,就有一幅李伯曼当年采访周总理时的留影。他介绍当时的情况时说:“斯诺去延安采访了毛泽东,但那时周恩来不在延安,没能采访他。我就对周恩来说,我想请你象毛泽东对斯诺介绍自己生平那样向我介绍你的身世。周恩来同意了,并安排了五个上午的时间和我交谈。那都是利用星期天上午,爬上中山陵,我们在那儿野餐,边吃边谈。周恩来身边的工作人员也围在一旁,因为他们从未听他讲过自己的故事。”
重访团的最后一站是上海。罗伯特·马丁和舒子章在1949年解放军进入上海时是目击者,他们禁不住回忆起当时他们一起驱车到吴淞,目睹国民党逃窜后留下的大批美式军火装备。时过境迁。现在的上海再也看不到饥荒和战火了,他们看到的是正在发生的深刻变化。当记者们在上海石油化工总厂登高远眺,看到这个在荒滩上建设起来的大型综合企业的全景,都情不自禁地连声赞叹。
当然,不但在上海,在美国记者这次访问过的所有地方,他们都被中国正在进行的改革以及生机勃勃的现实所感染。他们展望未来,都说:“中国的未来是光明灿烂的。中国的现代化一定会成功,中华人民共和国必然会成为一个强大的国家。这一点是毫无疑义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