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0阅读
  • 0回复

“汽车城”之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5-05-18
第7版()
专栏:意大利通讯

  “汽车城”之行
  本报记者 许庆美 史克栋
从罗马经过一个多小时的飞行,就来到了意大利北部的“汽车城”——都灵。下飞机后,一走进机场候机室,就看到候机室中央陈列的一辆1985年最新式的“菲亚特”牌汽车。它仿佛在告诉我们,“汽车城”之行就从这里开始了。
“菲亚特”是“意大利都灵汽车制造厂”的简称。从1899年生产第一辆汽车算起,“菲亚特”八十多年来共生产了四千多万辆、三百多种不同型号的汽车。目前,在都灵的一百多万人中,与“菲亚特”汽车生产直接或间接有关的人,几乎占了一半,难怪人们把都灵视为“汽车城”!
如今,“菲亚特”已成为意大利最大的私人垄断集团。它的产品已从轿车扩大到生产卡车、农业机械、建筑机械、机车车辆、飞机引擎、电子机械以及原子能、生物工程、太空工业等工业领域。近几年,意大利的大企业普遍受到经济衰退的冲击,而“菲亚特”却一枝独秀。
密拉菲奥利工厂是菲亚特生产汽车的主要工厂之一。在它的组装车间,我们看到一个个汽车车身沿着自动线平缓移动,到了指定地点,车身自动调整位置,尔后,由机械手逐一进行凿孔、焊接。机械手替代了生产线上的部分工人,使这个面积二万五千平方米的组装车间只需一百多人。机械手的使用,也减轻了工人的劳动强度,代替了人工搬运和车辆运输,使车间生产秩序井然。
激光装置也引进了生产线。凡由机械手操作的工序,都用激光装置控制出入口,以加强生产的安全保护。激光一被阻断,机械手就停止操作。
车间经过技术改造,光线充足了,污染和噪音减少了,工人的劳动环境有了改善。据介绍,“菲亚特”从七十年代初开始实行技术改造。1972年,“菲亚特”引进了十八个机械手,引发了重大的技术革新和产量的大幅度提高。目前,“菲亚特”使用的机械手已达一千个,居意大利各企业之首。
随着新技术的使用,“菲亚特”的工人队伍构成及其文化技术水平都发生了变化。七十年代以后,“菲亚特”开始吸收知识水平较高的工人,同时明确提出,企业管理需要革新,使管理方法适应技术和人的变化。
我们注意到,“菲亚特”的管理人员十分重视制定必要的工作制度,并尽可能订得简明扼要。在车间里,我们看见这样一张招贴画,上半部是美、日、英、法、联邦德国的国旗,下半部写着一句话:“你们的汽车的质量比他们的好吗?”管理人员常常采取一些喜闻乐见的方式,用清晰易懂的语言,鼓励工人把好质量关,提请他们不要忘记,在国际汽车市场上存在着激烈的竞争。1922年,“菲亚特”建立了自己的技术学校,现在这所学校已扩建成培训中心。中心聘请了七十九名专职教员和一百一十六名兼职教员,拥有一幢面积为二万五千多平方米的教学大楼和一个可供四百人同时操作的实习车间。
随着工业技术的发展和企业管理的提高,对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也加紧进行。“菲亚特”的技术管理人员和工人,在工作一定年限之后或者在升迁、调动工作岗位时,都尽可能使他们得到再培训的机会。尤其有意义的是,“菲亚特”很重视对经理、厂长和决策人员的“连续教育”。对新任命或新提升的经营管理人员规定要进行三周的脱产再教育;对在职的一般管理人员则举办不脱产的讲座,讲授市场和生产知识、对外交涉的经验以及管理人员的品德等;对青工及在职的工人和技术人员进行必需的技术再培训。
另外,中心还替外国企业培训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同“菲亚特”建立了固定协作关系的外国工厂,可以根据协议,派人到“菲亚特”学习。“菲亚特”的培训中心根据新签订的协议,不久将为中国培训人员,以加强双方的工业合作关系。(附图片)
  图为菲亚特汽车制造厂的装配线。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