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9阅读
  • 0回复

真情全在意境中——影片《童年的朋友》观后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5-05-18
第8版()
专栏:

  真情全在意境中
  ——影片《童年的朋友》观后
  王永午
影片《童年的朋友》(刘朝兰编剧、黄蜀芹导演)从遥远的年代收回一缕情感的光束,在革命战争题材影片中投下了具有诗意的亮色。
我们许多儿童影片要么不厌其详叙述故事情节,要么众星捧月塑造小英雄,很少将镜头深入儿童的情感世界。《童年的朋友》把儿童的内心世界作为主要表现对象,展示了战争年代少年儿童对生活及人情的独特观察和感受。它在首届“童牛奖”中同时获得故事片、摄影、音乐三项奖是当之无愧的。
这部影片中人物的感情色彩构成影片的结构色块。虽然影片下半部生硬插入了田秀娟的回忆,多少破坏了结构上的流畅,但我们在人物的感情波澜中,依然能感受到老一代对延安生活的深情眷顾和对人生起步之地的崇高敬意。
这些喝延河水长大的孩子们具有一般孩子天真、活泼、聪颖的特质,然而,在他们身上流露更多的是一种崇高的使命感。物质生活的贫乏与精神世界的充实在黑黑的锅巴和分锅巴时的笑谈中已经凸现出来;年龄虽小但性格早熟的矛盾状态在“瘦高个”离队前的军礼中我们已经深切感受到。他们的自信与自豪,是和他们的童稚与率真交织在一起的。他们在战争的“大课堂”里长身体、长知识,同时,信念的种子在萌动,理想的竹笋在破土。影片展示了延安这个特定环境对孩子们从幼稚走向成熟的积极作用,从不同侧面展现了党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在温暖而清晰的回忆中,最动人的是罗姐之死。罗姐的形象虽然一开始就淡入在我们的脑海中,但并未形成强烈印象。在分“饼干”、背地图、与班长交谈的细节积累中,我们才逐渐感受到这个形象的魅力。罗姐的性格美就象无声的雪花,它给人们带来美好的祝福而自己却悄悄地融化。她的死出奇地平静,只有纷纷扬扬的雪花赶来为她安魂。从反复映现的脚的特写中,使人感受到这位从童养媳到自觉为革命献身的战士,短暂而充盈的青春途程。
就是靠着这些充满诗意的情节构成的意境,影片启动了观众情感的大门。侯志对白马的恋情、黄河边上在雾中消失的班长的身影等镜头,都在观众心海里荡起阵阵微澜。(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