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7阅读
  • 0回复

档案袋内外观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5-05-19
第1版()
专栏:每周论坛

  档案袋内外观
  晨平
《一份令人深思的档案》(见4月13日解放日报周末增刊),确实令人深思。林放同志先后写了两篇短评(均见新民晚报未晚谈),笔者也想补充几句。
档案袋不是人人有,可是每个干部都有。每当调动工作、入党、提拔,组织考察时总要打开档案袋看看。这有助于全面地、历史地了解一个同志。但是,有时也会弄出毛病来。象解放日报《档案》一文提到的那位人事干部,依据人家小学评语上“拿过同学的铅笔、橡皮”,中学评语上“曾和同学打过架”的记载,就给人家下个“偷过东西打过人”的结论,这样利用档案材料,就十分荒唐了。
这就提出一个严肃的问题:怎样正确地看待档案材料,怎样公正地评价一个人?
一个干部的德、才情况,一部分装在档案袋内,更重要的一部分要从档案袋外去考察。但是,有人只习惯于从档案袋里看干部,认为袋里乾坤大,干部的一切俱在其中,哪怕是一个不明不白的纸条,写着几句似是而非的话,仅仅因为是袋中之物,就被看得神秘莫测,变成一个很难排除的问号;或是档案袋的主人过去检查思想时用过一个什么词,也可能被当作定论,带上一辈子,甚至还会随着不负责任的外调,扩散到兄弟姐妹或是子女的档案里。
档案袋不是手提包,想装什么就装什么,想拿出来一拉拉链就行了。档案袋的特点是装进去容易拿出来难。象那位被考察的青年干部,档案里竟有幼儿园的评语、小学的成绩单,这些完全没有必要进档案的东西,至今还被当作“有根有据”的材料利用着。这样看干部,哪有不冤枉人、不办错事的。
用死档案整活人,这种极左遗风,要彻底摒弃。干部的档案袋中,难免有过去历次政治运动的沉积物,有的在当时被认为是对的,现在看来是错的;有的“事出有因,查无实据”;有的根本就是无中生有。这些不实的、错误的内容,随着拨乱反正,有许多清理了,使许多人放下了心头沉重的负荷;有的清理得很不彻底;有许多恐怕还没有来得及清理。在这样的情况下,管理和使用干部档案的人,都应该心明若镜,把档案袋里的人和档案袋外的人对照起来考察,把干部的历史材料和现实表现综合起来分析,实事求是,去伪存真,才不至于被档案袋里的“陈谷子、烂芝麻”蒙住眼睛,歪曲了被考察者的形象。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