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2阅读
  • 0回复

用才,就别怕歪风流言——重庆市外贸局招贤选才二三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5-05-19
第3版()
专栏:通讯

  用才,就别怕歪风流言
  ——重庆市外贸局招贤选才二三事
  本报记者 肖荻
“起用人才,得敢于顶着‘炮火’前进!”
听一听重庆市对外经贸局这两年在遴选、提拔人才过程中的种种情况,方知此话并非耸人听闻。
去年,这个局为适应对外开放事业的需要,搞了一次大规模公开招聘。外贸事业还是颇有吸引力的,很快就有一千四百多人报名,同时,大量电话、条子涌向到任不久的局长兼党组书记况浩文那里。
况浩文面对种种不正之风筑起森严壁垒。
试题,在外面花钱请不同单位的学者、专家、教授出了数套。为的是,一旦发现“漏题”,立即换上新的一套。评卷也是请几个外单位的人,局党组只定杠杠,口试时请了六七位评判员分别打分。为的是,如一人“优亲厚友”,其他人还可主持公正。这一套做法果然厉害。本局一位副局长的女儿考试结果仅差一分,被刷掉了。况浩文的老上级、市委组织部副部长的儿子也因分数不够而落选。这些老同志对此没有二话,这使况浩文十分感激。但,他来局后的一些兴革,也不免结怨于另外一些人。有人上书中纪委告发“新局长上任之前就谋划出国”。经查,这项出国计划完全是继续完成前任局长的既定安排,不是什么以权谋私。至于“况浩文一升官就不认得人了”等流言蜚语,老况更是没功夫听了。
对新来的人,党组经考察打算提拔一批处、科长,内部也有人嘁嘁喳喳:“凳子还没坐热就当‘长’,我们二十多年还没提呢!”
局党组认准了人才问题的重要性,坚定不移,一步一个脚印地招才、选拔。他们深信:实践会回答各种歧见。
过去这个局仅有两名翻译,参加广交会时累得要死,单据、函件大量积压。去年通过那次严格的招聘,从一千多人中遴选的六十人全部是比较优秀的大专以上的毕业生。局机关和所属十二个公司破除论资排辈思想和对知识分子的偏见,大胆起用了一批有管理能力的年轻人,发展了一批党员,也提拔了一批有真才实学的非党干部。这些同志在国际市场激烈竞争的困难条件下,积极开发新品种,开辟新市场,结识新客户。化工进出口重庆分公司的一批交易员,不但熟悉外贸业务,而且基本上都可用外语直接对外谈判,在自己权限内大胆果断处理业务。去年原订秋交会成交三百八十万美元,结果完成一千三百七十六万美元,受到总公司表扬。整个重庆对外经贸局,去年在国内不少地区出口“疲软”情况下,自营出口比上年增长一倍多,地方进口额增长五点六倍,出口成本降低24.58%。今年第一季度出口实绩又比去年同期增长68%。越来越多的同志看到,这与重用人才有很大关系。
只是这个局机关发展优秀知识分子入党抓得不紧,去年只发展了三名。
“这三名,还是我们顶着‘炮火’发展的呢!”局办公室主任向记者说了句笑话。但无疑,他们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路上会义无返顾地走下去。曾经写过《一双绣花鞋》(改编为电影《雾都茫茫》)的作家况浩文,如今又在山城外贸局长的岗位上用实践书写新的篇章。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