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1阅读
  • 0回复

沙漠中的瑰宝——圣·凯瑟琳修道院纪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5-05-19
第7版()
专栏:

  沙漠中的瑰宝
  ——圣·凯瑟琳修道院纪行
  王士芳
西奈半岛不仅有浩瀚沙漠,还有丰富的石油宝藏、生机盎然的绿洲、景色宜人的海滨。而更吸引人的,也许是它那些历史悠久的著名寺院了。它们隐没在山谷或荒漠之中,历千百年而风貌依然。其中维护得最好也最著名的,是圣·凯瑟琳修道院,它位于摩西山麓,前面有一小片绿洲花园,园中栽着杏、梨、樱桃、橄榄等各种树木和成垄的蔬菜。有一种叫阿蒙的树,高五米多,满树鲜花盛开,散发出阵阵幽香。置身其间,令人心醉。这片绿洲园林是僧侣们千百年来用艰辛劳动改造沙地的成果。
圣·凯瑟琳修道院是东罗马帝国皇帝裘斯迪南一世为献给圣母玛丽亚而于公元542年兴建的。修道院外形酷似一座中世纪城堡。周围是花岗岩围墙,墙上有枪眼、垛口、望楼、钟塔、悬梯和三个狭小的铁门。院内有不同形状的二、三层建筑物,外表古旧斑驳,内部却修葺得焕然一新。正面教堂里陈设着珠宝、钻石与黄金镶嵌的祭坛,末端半圆形殿的天花板上,有一幅笔工精细、造像逼真的绘画。画上耶稣居中,两侧是犹太教的两位先知摩西与依利亚赫;耶稣脚下是他的三个门徒:彼德、约翰和詹姆斯。此画已有一千多年历史,是修道院的一宝。教堂四壁也挂着宗教彩色绘画。
修道院有座图书馆,就所藏圣经手稿的数量和价值而言,其重要性仅次于梵蒂冈图书馆。它共收集三千本手稿,绝大部分是用希腊文写成的。馆藏最名贵的圣经手稿是五世纪的一部叙利亚抄本;其次是拜占庭皇帝狄奥多西三世于公元717年赠与修道院的一部希腊文《福音》。原先还有一部四世纪时的西奈抄本,它比梵蒂冈抄本还古老,可算是世界上最早的圣经手稿了。据说,在沙皇亚历山大二世时,它曾被借到圣·彼得堡,直至1933年才由英国大不列颠图书馆以十万英镑高价从苏联购回。
除这些极其珍贵的圣经手稿外,图书馆还珍藏着五千多本古书,其中有些书问世于印刷术发明的最初年代。所以,这所图书馆也是一座研究宗教历史的宝库。每年总有一批批来自世界各地的学者、教士、朝圣者和旅游者,慕名来到这里研究、修道、膜拜和游览。
圣·凯瑟琳修道院原名“主显身容教堂”,相传耶稣曾显身同犹太教的先知摩西和依利亚赫在这里传经谈话,故有此名。到六世纪改为现名,其间还有一段动人的传说:公元294年,亚历山大城的一个贵族之家添了个女儿,长大后聪颖美丽,博学多才,这就是圣·凯瑟琳。她因受一位叙利亚僧侣的启蒙和影响,皈依了基督教。在那个时代,基督教是受迫害的。她却公开控告马克西米努斯皇帝对宗教的残酷迫害。这位暴君起初想说服她改变信仰,从世界各国请来五十位异教徒学者同她辩论,但他们反被凯瑟琳说服而改信基督。马克西米努斯一怒之下,以严刑逼她屈服,依然无效,遂把她投入监狱,并动员皇后去劝说。岂料皇后也皈依了基督,连卫护皇后的将军和士兵也相继仿效。马克西米努斯无计可施,竟下令处决了凯瑟琳。她的遗体被天使运往西奈一座最高的山峰上保存起来。过了三个世纪,“主显身容教堂”的僧侣于梦中得知凯瑟琳的遗体所在,便把它运回教堂,放在特制的一口金棺中。这个教堂从此就改称为圣·凯瑟琳修道院了。
西奈在历史上几经战火,但圣·凯瑟琳修道院却完好地保存迄今,原因之一,在于几个重要时期中统治埃及的外国君主都曾经予以保护。据介绍,公元625年,圣·凯瑟琳修道院派专使去麦地那,请求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予以保护,得到允诺。穆罕默德此项手谕至今仍保存在修道院圣像陈列室中。及至641年阿拉伯人征服埃及,由于有穆罕默德的手谕,修道院和僧侣都未受侵扰。到1517年土耳其征服埃及,塞利姆一世苏丹也同样下令保护。土耳其当局还给予修道院主教以特殊的地位。1797年拿破仑征服埃及,也发出公告保护修道院,后来还拨款修建了修道院的北翼部分。
近年来,埃及政府更重视维护文物古迹,圣·凯瑟琳修道院是重点保护对象之一。埃及同外国学者和联合国机构合作,把修道院的图书馆修建成现代化的图书馆,并组织专家同教士一起整理院中的文物。
当我结束此行乘车离去时,远眺窗外,但见圣·凯瑟琳修道院沐浴在明丽的阳光下,显得更为肃穆、庄严。归途漫漫,圣·凯瑟琳的神奇故事一直萦回在我的心头;而埃及人民这座沙漠中的瑰宝,已永远印在我的脑际。(附图片)
  圣·凯瑟琳修道院钟楼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