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0阅读
  • 0回复

城市如何充分发挥经济中心作用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5-05-20
第5版()
专栏:

城市如何充分发挥经济中心作用
  孙效良
城市在经济活动中的中心作用,主要表现为它是商品流通中心、生产协作中心、技术交流中心、金融信贷中心、信息情报中心等。
目前我国城市在这些方面的中心作用,发挥得并不充分,集中反映在:城市很难超越自己的行政区划界限,成为更大范围的经济活动中心。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一是政企职责不分;二是本身的辐射力和吸引力不强。因此,要充分发挥城市的经济中心作用,关键是改革政企职责不分的管理体制,政府部门不要再包揽企业的日常生产经营活动,而要集中力量研究制定增强城市辐射力和吸引力的政策措施。
通过政企职责分开 冲破行政区划的小圈子
人们常讲,以城市为中心的经济区域,应当是开放型的,不应当是封闭型的。但实际上,许多城市都有一种自成体系、自给自足的倾向,不能冲破行政区划的小圈子,发展生产协作和商品交换,从而也就不能成为更大范围的经济活动中心。产生这个问题,主要不是思想认识方面的原因,而是政企职责不分的管理体制造成的。
市政府行使其职权,客观上要求有明确的行政区划界限,它不能超越自己的管辖范围,去组织指挥其它城乡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但生产协作和商品流通,客观上又要求不能有明确的行政区划界限,应当根据经济活动的内在联系和经济合理的原则,在远近不同的企业之间发展横向联系。政企职责不分的管理体制,偏偏要求理应有明确行政区划界限的政府部门,去组织指挥不应有明确行政区划界限的生产经营活动,这就不可避免地会限制横向联系的发展,产生自成体系和自给自足的倾向。再加上以产值、利润的增长多少为标准,来评价政府工作的优劣,甚至让政府部门承包上交利税的任务,这就更加助长了“肥水不落外人田”的思想。许多与其它城市的企业协作更经济合理的产品和零部件,也硬要拿回来,由本市的企业生产;其它城市的企业生产能力已经有余的产品,也要重复投资建设新的生产厂、点,以求增加本市的利润和产值。很显然,这种管理体制不改革,城市很难超越自己的行政区划界限,成为更大范围的经济活动中心。
如何改革?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已经指明了方向,这就是通过政府部门简政放权和扩大企业自主权,逐步做到政企职责分开。可以设想,如果把产、供、销的自主权真正下放给企业,企业必然会根据经济合理的原则,打破城市的行政区划界限,进行生产协作和商品流通,这样,城市也就可以成为更大范围的经济活动中心了。这不只是推论,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随着经济体制的初步改革,已经出现了这样的事实。只是由于目前政企职责分开还不完全、不彻底,因而这样的事实还不普遍,甚至在有些场合还不合法。今后需要做的是,抓住这些带方向性的苗头,推而广之,扩而大之,使它合法化、普遍化。
发展和发现优势 增强城市的辐射力
实现政企职责分开,只是为城市成为更大范围的经济中心廓清了道路,提供了可能。同时,还必须增强城市的辐射力和吸引力,才能在事实上充分发挥城市的经济中心作用。
增强城市的辐射力,主要是靠发展和发现优势。一个城市的辐射力越强,它就越能够成为更大范围的经济中心。但是,辐射力并不是凭空而来的。辐射力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有没有优势产品。优势产品越多,每种产品的优势越明显,城市的辐射力就越强。
所谓优势产品,主要标志是两条:一是质量拔尖、水平拔尖;二是成本低而效益大。两者居其一,就可以形成优势。城市有了自己的优势产品,才能增强辐射力,不仅可以超越行政区划界限,在更大的范围内占领市场;还可以在更大的范围内发展生产协作。此外,实际情况还表明,生产优势产品的企业,往往会成为全国同行业的主导企业,从而成为全国同行业的技术协作和情报中心。
优势产品有两种:现实的优势产品和潜在的优势产品。对于现实的优势产品,市政府的任务,是采取适当的政策措施支持其发展;对于潜在的优势产品,市政府的任务则是通过分析研究主客观条件,在庞杂纷繁的实际情况中去发现。发现潜在的优势产品,比发展现实的优势产品,是更为艰巨、也更为重要的任务。
发现潜在优势产品的关键,是对主客观条件进行系统的调查和分析研究。需要调查分析哪些条件?瑞典经济学家伯蒂尔·俄林列举了十一个因素,可资借鉴。需求方面的因素有两个:一、居民个人嗜好和集团需要情况;二、生产要素所有权情况。供给方面的因素有九个:一、自然条件;二、生产要素的供给情况;三、政治和社会安定程度对经济生活的影响;四、生产的社会条件;五、生产要素的可分割情况;六、产品的可运输情况,包括其自然属性是否宜于长途运输;七、生产要素的供给地距离;八、运输的天然条件;九、铁路、公路、机场、码头等运输的物质条件。这些虽然是针对国外的具体情况讲的,但可作为我们发现优势产品的参考。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增强城市的吸引力
办工业企业,办科研单位,办大专院校,都需要一定的基础设施与之相适应。其中包括交通运输设施,邮电通讯设施,供气、供电、供水等公用设施,文化娱乐、医疗卫生、旅馆饭店等公益和服务设施。城市的这些基础设施越完备,越有利于发挥投资效益,方便人们的生活,因而也就越能够吸引更多的资金办厂、办校、办所,这样,城市也就越有条件成为更大范围的经济活动中心。
1984年12月9日的《人民日报》有一篇报道,很能启发思路。这篇报道的导语里画龙点睛的一句话就是:“福建正在走向世界”。内容大意是:1979年中央决定对福建、广东两省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之后,福建省想吸引外资、侨资上几个大项目,尽快改变落后面貌。但由于交通、电讯、电力供应等基本条件不具备,客商不愿意到福建投资。现实使福建同志认识到,不狠抓基础设施建设,不改善投资环境,就很难吸引资金。于是,他们就筹资建立了地方船队,改造了货运码头;开辟了新的客运航线,修建了国际机场;增设了宾馆、饭店,改善了旅游条件。随着这些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加强,1984年头十一个月吸引的外资相当于前五年的总和,来闽洽谈经济技术合作、贸易和旅游的人数,比前五年增加了30%,结果就是“福建正在走向世界”。
在过去的管理体制下,向哪里投资,在什么地方建厂,都是由国家计划决定的。能不能拿到投资,能不能争到项目,基础设施好坏的吸引力有限。今后不同了。除了国家投资的项目外,地方和企业的自有资金可以自由流动,特别是外商的投资更不能由国家分配,主要是靠城市的吸引力。因此,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具有更加重要的作用。
一个时期以来,发挥城市经济中心作用的呼声很高,但没有认真地简政放权,坚决实行政企职责分开;不去研究如何形成优势产品,忙于自成体系,甚至搞经济封锁;有限的资金宁可去搞重复生产,却不热心于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结果,口号叫得再响,还是远未充分发挥城市的经济中心作用。现在,需要尽快地从指导思想到实际工作都来一个彻底转变,不如此,就很难把美好的理想变成活生生的现实。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