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6阅读
  • 0回复

访王赣骏博士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5-05-20
第6版()
专栏:美国通讯

  访王赣骏博士
  本报记者 景宪法
5月14日夜,阿拉巴马州亨茨维尔太空火箭基地的一家旅馆里,记者访问了王赣骏博士。他亲热地同记者握手,谈了他参加太空科学实验的情况。
这位遨游太空的华裔科学家在美国引起不小的震动:所有华文报刊都在显著位置连续报道他的太空试验消息;洛杉矶市长设盛宴庆贺他的试验成功并向他颁发奖章;美国各航天中心为他举行的“演讲会”自着陆后几乎从未间断过。然而他在同记者的寒暄中还是那句屡见报端的话:“我只不过做了一件使所有中国人都高兴的事。”
阔别故土三十五年,他乡音未改。“我的童年是在上海度过的。从小就很喜欢读武侠小说,特别佩服那些会‘轻功’的人。没想到我今天也有这个本领了。”博士幽默的话语,把当今人类科学上的尖端实验,化入难分难舍的乡情之中了。“第一次飞过中国上空时云层太厚,后来终于等到了机会。云层一开我就照像,照到了长江口,照到了海南岛,内地也照了几张。机上有一个跑步器,第四天当航天飞机一进入中国西南边境时我就开始跑步,一直跑到飞机从中国东北部出去,一共七分钟。我是第一个在太空跑过中国大陆的人!”四十多岁的他,竟象孩子一样,会心地笑了。
王赣骏所进行的试验是研究失重状态下的流体动力学。他试验用的精密设备是他用十年时间研制成功的。这种设备原理是使液体的点滴在失重状态下悬浮在空中,然后用声波驱动它们。他的试验对决定在太空中进行无容器材料加工技术的实用性具有重要意义。在失重情况下操作试验是非常困难的,而且设备一开始就出了毛病。手边的维修工具不小心一碰,就会轻飘飘地飞得无影无踪。他一天工作十五个小时,花了两天时间才修好设备。他自己研制成的设备开始运转,最后终于成功地进行了这个试验,为太空材料加工技术的实用和理论奠立了基础。
和任何一位富有成果的科学家一样,王赣骏为跨入尖端科研的行列付出了艰辛的汗水。他说,今天梦想登上航天飞机的科学家已达数万人之多,但美国国家宇航局所规定的挑选条件非常苛刻。三年前,王博士同几百名科学家一起通过了初步挑选,一年半后便被淘汰为四个人。经过反复的口试、体检、反应测试和观察,去年6月只剩下他和另一位美国科学家。王博士说,太空试验人员既要有科学家的头脑,又要有飞行员的体质。三年中,他总共进行了六千多次失重训练,每次长达二十秒钟。太空中不能洗澡,食物也不大合口味。所有这些都给太空科学家带来更多的困难。
王博士对故乡亲人寄给他祝贺信表示感谢。他说,“我很希望将来有机会能和中国科学家进行交流和合作。”(本报华盛顿5月18日电)(附图片)
图为王赣骏博士五月三日在“挑战者”号航天飞机的太空实验室舱里工作。
本报电视照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