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8阅读
  • 0回复

应当加强报告文学理论的研究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5-05-20
第7版()
专栏:

应当加强报告文学理论的研究
荒煤
新时期以来,在拨乱反正、思想解放过程中,我国的文学创作出现了一个历史上空前繁荣的形势。其中,报告文学尤其得到蓬勃的发展,许多诗人、作家、评论家以至普通的工人、知青、战士都提起笔投入这个战线,迅速、真实而生动地报道了我国在这伟大的历史转折、变革时期的许多新人新事,获得了广大群众的热爱,这也是历史上空前未有的现象。
依我看,新时期的文学运动的蓬勃发展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创作繁荣,理论活跃,人才辈出,题材风格样式的多样化,主题提炼和开掘的深度,都是历史上空前的;报告文学同样也是如此。不过,报告文学在理论方面的探讨和研究似乎还落后于创作,这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
报告文学今天这种蓬勃发展、创作繁荣的形势,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一方面是由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所制定的党的总路线和总目标,我国政治和经济战线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正处在一个伟大的历史转折时期,一个伟大的经济变革时期,亿万人民在早日实现四化、进行改革、奋发图强、振兴中华的斗争中,涌现出许许多多可歌可泣、震撼人心的新人新事。这些新情况、新问题、新经验,必须迅速地予以报道,对于广大人民群众来讲,更需要真实、生动、详细的报道;一般的简要的新闻报道已经不能满足广大群众的需要了。
另一方面,在这迅速变化的时期,作家深入生活,面临着日新月异的现实,纷纭繁杂的现象,各种复杂的艰巨的矛盾和斗争,激动人心的事件,在短期间还不可能根据实际生活,创造出有各种各样典型人物的小说和戏剧。他们又深有所感,因而便采用了报告文学的形式来加以报道。
所以,我始终认为,报告文学的兴起和发展,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既是时代的要求,也是作家的责任感和时代感的表现。
过去历史的经验也证明,在无产阶级文艺运动中,无论是在十月革命之后,苏联开始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期,或是在中国三十年代,特别是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以及建国初期、抗美援朝时期,都产生过许多优秀的报告文学。美国记者约翰·里德的《震撼世界的十天》以及斯诺的《西行漫记》,至今也还是国际报告文学中著名的史篇,也是一个证明。
由此看来,报告文学可以说是在近代新闻事业发展的基础上,适应急速多变的形势的需要和迅速满足广大群众渴望更深入了解新事物发展的真实情况,有较之新闻报道更详尽、更生动、更富有文学性的要求而产生的一种新的文学样式。
报告文学具有鲜明的新闻性、政论性和文学性,它既区别于其他的文学样式,也区别于一般新闻报道,然而又愈加成为报纸中一种重要的新闻体裁。因而它是一种独立的、独特的文学样式和新闻体裁。报告文学家既是一支“文学的轻骑兵”,也是一批善于迅速、直接、准确、真实、形象地报道现实发展的富于政治敏感和热情的新闻记者。
报告文学的发展和繁荣,也必然促进社会主义整个文学事业的发展和繁荣。同时,毫无疑义地也会从各条战线的实际生活中,从大量业余的青年报告文学的作者中发现人才,不断地充实我们的文学队伍。他们有生活的基础、政治的敏感和反映现实的热情,必将成为社会主义文学的一支新的生力军。
所以,就这方面的意义来讲,开展对报告文学的理论研究是一项迫切的重要的工作。
长期以来,我们对报告文学还缺乏系统的理论的研究,对报告文学发展的历史与基本理论,对报告文学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的特征,对外国作家、现代作家与当代作家的报告文学作品的比较研究,以及对报告文学题材风格体裁的多样化等等问题,都还没有充分结合这几年丰富的创作实践,提到理论高度加以更深入的研究和总结。更不用说,这对报告文学研究领域的开拓,研究方法的改进,联系实际,加强研究的针对性和系统性,更好地推动和繁荣报告文学的创作,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现在,杨如鹏、洪威雷两位中青年同志编选了一本《中国报告文学论文选》,力求在相当广阔的历史背景下,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不同时代的著名作家对报告文学的论述,去探讨报告文学的发展历史和现状,并通过对报告文学的评论和作家的创作经验的介绍,来探讨报告文学的特性,资料很丰富。这对我们开展报告文学的理论研究工作,促进我国报告文学创作的繁荣,使它更好地担负起迅速反映现实,反映我们这个伟大的时代的重担,歌颂早日实现四化、经济改革中勇于闯新、改革的新人新事,鞭策一切阻碍改革的旧观念、旧思想、习惯势力,为建设社会主义高度精神文明作出更大的贡献,显然是一件很有意义的工作。因而读后感到很高兴,特为此书的出版写一序言,祝愿我国报告文学的研究工作开拓一个新局面。
(本文是作者为杨如鹏、洪威雷选编的《中国报告文学论文选》写的序言,该书将由中国新闻出版社出版)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