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3阅读
  • 0回复

“莫以善小而不为”——上海小商品市场采访札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5-05-21
第2版()
专栏:

“莫以善小而不为”
——上海小商品市场采访札记
本报记者 郭伟成
上海古城隍庙的豫园商场素以“小商品王国”著称。方圆一里,四十五家铺子,有三十三家经营小商品,总计不下一万二千种。百货商店里一个柜台,在城隍庙里是一爿店。什么钮扣店、瓶塞店、纸样店、手杖店、线带店。说来令人难以置信,钮扣店里各类钮扣要达七八百种,瓶塞店经营着二三百种塞、盖。上海人若是去买件什么小玩艺了,总爱说“去古城隍庙看看”。
说实在的,在大上海,这么个去处恐怕是绝无仅有的。统计资料表明,近一年上海的第三产业大大发展了,街头巷尾小店小铺很多。然而,经营小商品的倒见少了。百货商店不卖针和钮扣,皮鞋店不卖鞋带鞋油,五金店不卖铅丝元钉的情况十分普遍。至于小修小配的,更是难上加难。南京路上有一家百货商场,过去素有“南京路上城隍庙”之称,有十五只柜台供应单价二元以下的小商品,现在减少了一半;经营品种从三千四百多种减少到二千余种。有的商店立一本小商品必备目录,品种成百上千,上级检查,应有尽有;顾客来买,要啥没啥。小商品的起售点也大大提高了,过去一分钱买两根橡皮筋,现在一两起售;过去一分钱买两根缝衣针,现在成包、成套卖。许多以经营小商品著称的专业商店,也纷纷扩大高档商品的经营范围。做大生意不做小生意的状况日趋严重。
其实,小商品是人人都离不开的,虽然价低利薄,但销路颇广,只要经营得法,仍然是有利可图的。古城隍庙的钮扣店,连经理只有十一人,去年营业额高达七十万元。今年一季度营业额又达二十一万元,比去年同期增长40%。他们的决窍是,流行什么衣服,就组织什么钮扣上市;拾遗补缺,满足消费。豫园商场1972年创立之初,年营业额才一千多万元,去年达到七千七百七十八万元,实现利润六百七十万元。今年预计营业额可达一亿多元。这说明,经营小商品的天地是很宽广的。
不过,即使是在号称“小商品世界”的古城隍庙,人们也开始有一种“危机感”。商场的同志告诉我,如今进货越来越困难了,能上柜供应的小商品种类逐年减少。手杖店过去有三十多个品种,现在只能紧巴巴供应十多种。裁衣用的划粉,过去随时都可以小批量进货,现在不行了,眼见店里花色脱销、品种断档。由于批发部门无货,商场扩大了自采量。自行采购量从建场初的5%扩大到现在的50%以上。有些商店扩大到90%。许多小商品只好由商场自己组织货源,又碰到原料来源、运输、仓储等许多问题。现在,商场不得不以行政手段限制各店的经营范围,保证小商品的供应。
象古城隍庙这样一个以“小商品”为传统特色的商场都存在着“危机”,其他商店就更难以为继了。看来,仅仅依靠行政手段或社会舆论的呼吁是不够的,还应当在政策上采取一些措施。比如对专营小商品的商店、商品部门及从业人员在税收、留成、提奖等方面给予优惠,实行一些切合实际情况的特殊政策;对生产或经营小商品的企业酌情减、免税收,优先供应原材料。象古城隍庙那样的行政措施,也不无可取之处。为了保证供应,应当在生产、批发、经营上实行定点、定渠道、定经营范围的办法。此外,还应当尽快在价格政策上实行改革。以上海市来说,至今只有一小部分小商品的价格放开了,多数仍然统得比较死,价格不反映价值的情况还存在。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