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5阅读
  • 0回复

为残疾人谋幸福——太原钢铁公司安置残疾人就业的调查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5-05-21
第4版()
专栏:

为残疾人谋幸福
——太原钢铁公司安置残疾人就业的调查
涂学能 吕吉山
山西省太原钢铁公司在经济体制改革中,充分挖掘企业内部潜力,动员各方面力量,给近四百名盲、聋、哑、拐残疾人员安排了职业,走出了一条大中型企业办社会福利事业的新路子。
太钢职工中共有残疾子女五百多人。近年来,随着大批青年走上工作岗位,残疾青年的就业问题越来越突出。他们因上学、招工受阻,思想苦闷;家长有后顾之忧。
怎么办?是企业自己设法安排,还是等政府民政部门来解决?太钢选择了前者。他们认为,残疾人也是社会中的一员,也是社会主义国家的主人,使他们和健全人一样有学习、就业、康复、社交、婚姻的机会,是全社会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企业义不容辞的责任。经过多次研究,党委决定:公司职工残疾子女的就业问题,由企业内部解决。
去年8月,他们成立了“太钢公司残疾人福利基金会”,呼吁全公司职工都来关心残疾人福利事业,并给予人力、物力、财力、道义上的大力支持。公司还以拥有一百多万元固定资产的加工厂服务队为基础,办起了“太钢社会福利工厂”,安置了公司职工子女中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三百五十三名。福利工厂有机修、缝纫、针织等十个车间,目前,他们正在筹建毛巾、口罩车间和商店,准备在今年内把太钢尚未就业的近百名残疾青年全部安置完。
太钢兴办社会福利厂,得到了公司工会、共青团和各部门的热心支持。工会紧缩经费开支,拿出三万元资助福利厂,并与有关部门协商,发给每个残疾人“特殊优待券”,乘车、看病、购物等一律给予方便;团委发动团员青年捡废品,用卖的钱买了三十辆轮椅,赠给了残疾人;财务部门配合银行给福利工厂优先贷款,作为发展生产资金;太钢设计院设计人员为福利工厂提供了无偿设计。
太钢福利工厂安置残疾青年做了很细致的工作。厂医务所配有三名医生,对残疾人进行针灸和按摩治疗,帮助他们恢复一些器官机能;残疾人上下班行路难,厂里买了一辆大轿车,负责接送;聋哑人与健全人对话困难,公司破例调配了一名哑语教师。
在安排生产时,福利工厂因人制宜,合理分工。女青年张玉琴下肢瘫痪,福利工厂每月送料到家,送工资上门。去年11月,当针织车间主任吴延生第一次把工资送到她手中时,张玉琴感激地说:“我生活了二十多年,这是第一次拿到工资,第一次有能力孝敬父母。”
福利工厂做到安全生产,文明操作。建厂以来,未发生一起大小工伤事故。为减轻残疾人的劳动强度,最近他们决定将每天的工作时间,由原来的七小时改为六小时。
今年3月,山西省在太钢召开现场会,推广了该厂兴办社会福利的经验。太钢公司党委决心把安置残疾人就业作为企业改革的一项内容,进一步抓紧抓好,为国家分忧,为职工解愁,为残疾人造福。
太原钢铁公司安置残疾人就业的调查,给了我们一条有益的启示:作为经济实体的厂矿、企业,办社会福利事业是大有潜力的。
我国宪法第四十五条规定:“国家和社会帮助安排盲、聋、哑和其他有残疾的公民的劳动、生活和教育。”国务院也明确指出,举办社会福利工厂,使盲聋哑残人员各得其所,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具体表现。帮助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员,创造享有劳动的权利和履行劳动的义务的条件,单靠政府是不能完全解决的,要依靠全社会来帮助解决。
厂矿、企业办福利工厂的优势很多:一是资金充足,物质基础丰富,技术力量雄厚,可以给福利工厂财力、物力、人力上的支持;二是福利工厂为企业的生产、生活服务,产、供、销均有可靠的保证。只要领导重视、支持,绝大多数厂矿、企业都是有条件、有能力办福利事业的。如果全国所有厂矿、企业,特别是全民所有制企业都能象太钢那样,发扬主人翁精神,根据自己的条件,为残疾人谋幸福,残疾人在就业、生活等方面遇到的问题,就会得到解决。
——编者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