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7阅读
  • 0回复

为了振兴中华——访全国台联理事赖俊铭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5-05-21
第4版()
专栏:

为了振兴中华
——访全国台联理事赖俊铭
本报记者 张连兴
工作一天,下班后买回一兜鲜嫩的黄瓜,透红的西红柿,会给您的家庭生活增添多少乐趣!著名的蔬菜大师赖俊铭,就是不断向社会奉献优良蔬菜新品种的人。
赖俊铭是河北省农科院的高级农艺师。最近,趁他到北京开会的机会,我访问了他。
赖俊铭原籍台湾嘉义,早年旅日念书,京都大学园艺系毕业。“把智慧用到祖国去!”他怀着这样的信念,于1953年携带日本籍妻子山上郁子回国,来到河北定居。从那时起,他就从事蔬菜杂交优势的研究。到七十年代,他已经引进、培育出西红柿、黄瓜、白菜等优良品种近三十个,在全国许多省、市推广。他培育的三十八号、三十九号黄瓜,受到群众的普遍喜爱;他主持研究的抗病大白菜,曾获省农科院一类成果奖;他负责培育的西红柿优良品种冀红一号,亩产一万三千余斤,超过标准品种37%。理想逐步得到实现,他觉得真幸福。
“史无前例”的年代,赖俊铭夫妇,一个出生在京都的日本人,一个来自海外的台湾人,自然受到“横扫”,一件件不幸的遭遇接踵而来。他的事业中断了。“位卑不敢忘忧国”,他在逆境中不停地追求着。1971年,赖俊铭夫妇由干校下放到邢台。农办的同志冒着立场不稳的风险,派小轿车接他们做技术指导。他主动住到郊区,和农民一起生活,一起劳动,在生产中做研究。农民尊重他,关心他们夫妇的生活。当时市场奇缺的“三辣”之一生姜,河北历史上很少栽种,产量也低,赖俊铭同邢台副食公司的同志一起,经过栽培试验,亩产从千斤以下提高到三四千斤。多年来,他为群众淡季吃不上鲜菜着急。借这个机会,他开始着手搞当时在全国还不多的塑料大棚蔬菜栽培。
1982年3月,赖俊铭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现在,他是河北省政协常委,全国台联理事,国家科委发明奖审定委员会委员,河北农科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大小职务有二十几个。他觉得,三十年来,现在是发挥自己才能的最好时机。他感到有使不完的劲,做不完的事业。他早晨五点多钟起来,作田间观察;晚上,经常学习工作到十一点多钟。他常对人说:“要是一天能有四十八小时,一年变成七百二十天该多好啊!”每年炎夏,单位组织科技人员去北戴河避暑,好几次机会,他都放弃了。他说:“天气越热,蔬菜越需要管理。放弃了疗养不可惜,失去一次研究机会才可惜。”
今年初,赖俊铭主编的《蔬菜栽培》一书已经脱稿。他既要出科研成果,又要尽快地把这些成果变成社会财富。他从来不把知识据为己有,不封锁,不保密,有求必应。不管是技术,还是资料、种子,都毫无保留地献给大家。在繁忙的工作中,他耐心地接待各地来访的技术人员和菜农,一件件地处理问技术、要种子的来信。许多青年同志写的论文,翻译的作品,请他修正,他总是欣然应允。
知道了赖俊铭对祖国人民的深厚感情,藏在我心里很久的一个疑问逐渐解除了。
1978年底,赖俊铭偕妻子到阔别二十五年的京都探亲。人们议论纷纷:“文革”中他们备受屈辱,到日本,地熟人熟,有亲人,生活条件好。这一去,肯定不回来了。但是,1979年6月,他们不仅按规定假期,准时回到工作岗位,而且带回自费收集的研究资料。于是我问:“您没有象人们猜想的那样留在日本,是您的事业心在起作用吧?”赖俊铭因为得到理解而高兴了:“是的,把智慧献给自己的祖国,这是我青年时代就立下的誓言,任何时候,也不能放弃!”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