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8阅读
  • 0回复

一根银针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5-05-22
第2版()
专栏:

一根银针
新华社记者 沈祖润

陈兴汉做芦苇生意富起来了。
安徽省凤阳县盛产芦苇。从陈兴汉所在的黄湾乡乘船,顺水向东,直到江苏境内,沿河两岸,片片苇林。这一带的农民世代擅长编制芦席、苇折。解放初就收购芦苇制品的黄湾供销社,后来由民办变“官办”,经营芦苇制品不是积压,就是亏本,一直收收停停,到1980年前后,基本停收。农民唉声叹气地说:“黄湾等着受穷了。”
1981年,四十七岁的农民、共产党员陈兴汉找到当时的公社党委负责人,拍着胸脯说:“让我来想想办法。只要上级提供贷款,我能帮乡亲们打开苇制品的销路。”公社党委支持他,上级一些领导同志也都鼓励陈兴汉购销芦席。他从沿淮几个县的三千多户农民那里收购芦苇及其制品芦席、苇折,运销到外地。同时,又将芦苇赊给五百多户不产芦苇的贫困户编席,由他包销。这样,他生意越做越大,从本县做到外县,从本省做到外省。去年,经县里批准,陈兴汉还办起了贸易公司,与他有固定联系的编苇席、苇折的农户达一千七百多户,去年营业额达一百七十多万元,盈利十万多元,缴纳税金三万三千元。

看着农民纷纷涌到陈兴汉的门前,黄湾供销社和枣巷供销社的两个主任坐不住了。他们动员职工说:我们人多、资金多,难道竞争不过一个陈兴汉。他们暗地里下劲研究陈兴汉的“经营法”,一改过去经营芦苇制品的常规,变“三不收”(八小时以外不收,人手忙不过来不收,没有销路不收)为“三收”(旺季日夜收,忙不过来请人收,打开销路大量收)。陈兴汉看到两个供销社与他展开了竞争,又采取了新的经营方法:预订合同、上门收购、价格浮动、当面付钱。当地农民看到三家竞争得热火,风趣地说:“出了一个专业户,演成一本‘小三国’。”
竞争的结果,三家的生意都做活了。去年县下达给黄湾供销社的利润指标一万九千元,实际完成四万六千元,虽不及专业户陈兴汉,但名列全县四十多个基层供销社之首。枣巷供销社也超额60%以上完成县下达的盈利指标。三
淮河岸边的“小三国演义”,震动了县供销社主任李金兰。他两次登门向陈兴汉请教,取来五条经:一是预约订货,登门收购,招揽了主顾;二是扶持了贫困户生产,争得了民心;三是不怕跑远路,一般人不去的地方他去,打开了销路;四是招请的合同工、临时工,一律按时计工,联产(值)付酬,表现不好,可以辞退,提高了工效;五是购、销价格随行就市浮动,占领了市场。
去年,李金兰总结了陈兴汉的经营法,向一些供销社作了介绍,全县四十多个集体贸易货栈,也纷纷派人向陈兴汉取经。结果,各个供销社的经营都搞活了,经营额都比上年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其中陈兴汉经营法的试点社(武店供销社)盈利比前年增长一倍多。
在陈兴汉的带动和激励下,凤阳县的个体运销专业户迅速增加。到去年底,已达一千五百多户,比前年增加50%。象陈兴汉这样的运销大户,仅黄湾、枣巷两个乡就有五十多户。
多渠道流通,配套成龙,凤阳县农民“买难卖难”问题在很大程度上缓和了。
谈到这些变化,刚刚升任县经委副主任的李金兰非常形象地对记者说:“一根银针可以疏通人体的经脉;陈兴汉象一根疏通商品流通经脉的‘银针’,促进了凤阳县流通领域的疏通。”
(新华社供稿)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