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3阅读
  • 0回复

“细胞王国”探索者——记北京军区总医院医生孟强骅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5-05-22
第3版()
专栏:通讯

“细胞王国”探索者
——记北京军区总医院医生孟强骅
王明辉 梅萍
北京军区总医院女医生孟强骅在著名肝病专家贾克明主任的指导下,用两年的时间和战友们一起研制成功我国第一株甲型肝炎单克隆抗体,使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甲型肝炎的科研工作有了新的突破。总后卫生部组织有关专家对此项成果进行了鉴定。
孟强骅今年三十三岁,对医学事业执著追求。她1968年入伍,当过护理员、护士、医生,1978年考入第二军医大学研究生,攻读免疫专业,和细胞结下了不解之缘。学业期满获得硕士学位,被分配到北京军区总医院肝病专科技术中心做研究工作。
孟强骅的这个科研课题在国内外尚属空白,她是在既缺少专业资料又缺少专用设备的情况下起步的。首先碰到的困难是寻找甲肝病毒抗原。这种抗原潜伏在乳幼儿发病前的粪便中,极不容易采集,科研人员称这种粪便“比金子还珍贵”。孟强骅四处奔走,终于在北京远郊农村和济南市防疫站的协助下,找到了含有甲肝病毒的粪便。她不顾气味的刺激和感染的危险,精心地制成粪悬液,得到了甲肝病毒抗原。
接踵而来的是第二道难关——免疫动物。由于对甲型肝炎病毒敏感的灵长类动物(如猩猩)价格昂贵,来源少,目前各种检测方法中所用的抗体都来自恢复期病人的血清,不仅来源困难,而且批量极小,个体差异大,使各种免疫学诊断方法难以普及应用并达到标准化。为了攻克这个难关,孟强骅决定用小白鼠进行免疫实验。可是,小白鼠接受抗原刺激后不容易产生抗体,实验一次次失败了。带着这个难题,她多次到中国医学科学院和军事医学科学院求教,到中国医学技术情报中心搜集信息,查阅资料。她独辟蹊径,经过反复实验和论证,使小白鼠的脾淋巴细胞产生了效价为1∶100的抗体,为杂交瘤细胞的融合、建株打下了基础。
通往成功的道路困难重重。他们越过了一道又一道难关。观察细胞的生长、培养液的制备、纯化抗体、电镜检测……实验一环紧扣一环。孟强骅置身于微小的“细胞王国”中,日以继夜,锲而不舍。1983年底,她在显微镜检测中发现杂交瘤细胞成活了。她顾不得吃饭,连夜进行稀释,更换培养板,连续在实验室度过了两天两夜。
经过两年多的努力,我国第一株甲型肝炎单克隆抗体建立了!它连续传了五十余代,七个月中经冻融复苏两次,仍稳定地产生抗体。这项成果,对于早期诊断甲型肝炎有着独特意义,对临床诊断和防治工作将起重要作用,荣获全军1985年医学科技成果二等奖。许多老专家都向年轻的孟强骅表示祝贺。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