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1阅读
  • 0回复

稳住“近海” 开辟“外海” 合理利用近海渔业资源,实现近海渔场“牧场化”,加速开辟外海渔场,振兴海洋捕捞渔业前景乐观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5-05-22
第5版()
专栏:

稳住“近海” 开辟“外海”
合理利用近海渔业资源,实现近海渔场“牧场化”,加速开辟外海渔场,振兴海洋捕捞渔业前景乐观
海洋捕捞渔业是当前商品鱼货的主要来源。我国捕捞渔业走过片面追求产量、不顾资源的弯路,渔船发展失去控制,近海捕捞强度超过资源再生能力,导致了主要经济鱼类资源衰退。
近年来各级水产部门以持续增产、提高经济效益为指导思想,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今后一个时期内,将进一步贯彻资源保护、增殖、开发相结合的方针,对不同海域、不同作业、不同品种区别对待,综合治理,渔业振兴是大有希望的。
沿岸、近海是我国海洋捕捞渔业现阶段生产的主体。近海资源既要认真保护,又要合理利用,继续进行作业调整,压减伤害资源较重的渔具,有计划地发展围流、钓业。生产品种上,减轻对资源已衰退的大、小黄鱼、带鱼、墨鱼的捕捞,开发那些尚未利用的品种的捕捞。同时严格控制近海渔船的增长,引导群众改变以在机轮拖网等渔区线内为主、常年作业的习惯,创造条件逐步转向线外生产。
其次,要改造近海渔场环境。我国沿海多属富营养水域,基础生产力较高,自然条件优越,开展人工增殖和人工鱼礁渔场建设是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措施。1984年我国进行了人工放流增殖对虾以及少数鱼类品种增殖试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沿海八个省(区)建设人工鱼礁渔场试验点十八个,投放礁体达五万七千立方米。今后将选择繁殖力强、生长快、生命周期短、生态条件低的鱼虾贝类,在有条件的海域进行增殖放流及人工鱼礁渔场建设,向沿岸渔场“牧场化”迈进。
第三,开辟外海渔场。七十年代以来,科研部门结合生产单位的实践,对外海资源进行了大量的调查、评估,东海外海中上层鱼类,以及南海的底层和中上层鱼类均有一定的资源,特别是中上层鱼类潜力较大,可作为当前外海渔业的主攻方向。国营渔业在外海开发中将进一步发挥骨干力量,群众渔船近年技术装备也不断加强,也有条件组织部分船只转向外海生产。广东去年发展中深海流钓船已达一千五百多只,山东荣成县、辽宁长海县发展外海渔业都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各级水产部门今后将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在发展外海渔业所需的资金和物资上国家给予必要的支持,水产科研部门在生产技术、渔情信息上做好服务,这些都将推动发展外海渔业的进程。 丛建华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