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3阅读
  • 0回复

“争取全班到中国去!”——记法国中学生中国问题知识竞赛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5-05-22
第6版()
专栏:法国通讯

“争取全班到中国去!”
——记法国中学生中国问题知识竞赛
本报记者 马为民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记者 关崇恩 钱慰曾
“1644年,李自成率领起义军攻克北京,明朝末代皇帝崇祯死于紫禁城后面的景山。他是怎样死的?”电台播音室的话音刚落,玻璃隔墙另一侧的电话铃就响了,答曰:“自缢树上”。十部电话响个不停,八名电话员耳听口问手记,忙得不亦乐乎。其情景如同作战指挥部的通讯室。不出五分钟,六个正确答案已经满额。
这是卢森堡电台举办的“争取全班到中国去”的知识有奖竞赛首场比赛的第一个场面。在这场比赛中,电台共收到一千九百七十四个电话回答。巴黎电话局说,还有许多电话未能接通。
卢森堡电台是法国听众最多的电台,节目主持人萨巴蒂埃是目前法国受欢迎的广播电视播音员。他和我国国际广播电台记者小钱一起主持了这一个有关中国的知识竞赛节目。
参加竞赛的是法国高一的学生,以班级为单位记分。题目是电台在法中友协协助下拟定的,知识性、趣味性兼备。竞赛从4月17日开始,每周一次,每次两个半小时,提四个问题,每题按电话接到的时间顺序接受六个正确答案。积分最高的班级,将在老师带领下,由电台出资,于6月25日赴中国旅行两周。5月15日,比赛结束,巴黎第十一区的小田园中学夺魁。
要答对所提的问题远非易事。二十道题的时间跨度大,上下两千余年;涉及面广,历史、地理、科技、戏剧、神话传说、中外交往,可谓包罗万象。有些问题,休说法国的中学生,就是中国的成年人也会被问得目瞪口呆。比如,十八世纪上半叶,谁把景德镇瓷器的制作工艺介绍到了欧洲?1971年在洛阳发现的唐代粮仓保存的二十五万公斤谷物的名字叫什么?老子乘什么坐骑西去?灶王爷的神像为何用纸做?如果说这些题目似嫌冷僻,那么还有一些大路货式的问题:张衡制作的世界第一个地动仪上除了八条龙,还有八只什么动物?中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最早出现于哪部电影?中国第一个南极考察站设在何处?《霍元甲》的主题歌是什么?……这些问题都被法国孩子们在老师的指导下一一解答了。
这项活动得到了法国教育部的支持和全国各地中学的响应。一个月当中,参加竞赛的班级多达两千个。学生们认真准备,跑到各大图书馆或报社资料室,甚至钻进学者、专家的私人书房,搜集关于中国的资料。有的学生打电话对电台说,他们关心中国发生的一切,感谢电台提供了这样好的促进了解中国的机会。
15日决赛一场,记者到了积分暂时领先的小田园中学。刚进街口,几个学生就迎面跑来,连推带拉把记者拥上楼梯,带到勒韦努老师面前。
楼梯口象个过厅,摆了许多长桌,上面摊满了介绍中国各种书刊和大部头专著,多卷本的大百科全书摆着好几套,完全是一个介绍中国的阅览室。过厅当中和老师备课室各放一台收音机和一部电话。
勒韦努老师说,为给他们夺魁创造条件,上午全校停课。全班二十九名学生做了分工,多数集中在这儿,有的坐镇在市内公共图书馆,另有几个静候在附近店铺的电话机旁,随时准备把答案报到电台。
十点半,最后一个提问开始。孩子们屏气静听,勒韦努老师紧张得手直发抖。“1983年3月14日,中国青年艺术剧院在世界上第一次上演法国作家创作的《樱桃时节》。这位作家是谁?”“于勒·瓦莱斯!”几个学生立刻喊叫着飞向窗口,通报街头“电话兵”。答案被接受。电台宣布:巴黎小田园中学高一二班获全国竞赛第一名。
小小的楼梯口顿时欢腾了。师生们热烈拥抱,互相祝贺,喜悦的泪花闪闪发亮。他们笑啊,叫啊,跳啊。许多人挥动双拳叫着:“赢了!”“好极了!”有的女同学立刻打电话找妈妈,妈妈的回话是:“棒极了!”有的则摊开中国地图,开始研究旅行路线了!他们还跑下楼去,向店铺的老板致谢,随后又聚集在校门口狂欢,高呼着“中国万岁!”
勒韦努老师对记者说,这个月真累人,但累得快活。明年学校要开中文课,推动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国。随后,他又深沉地说道:“我和妻子1973至1975年在北京工作。那是中国困难的岁月。十年来,我一直想念我的中国同事。经常阅读《北京周报》、《中国建设》等刊物,了解到中国近几年的巨大变化,我分享我的中国同事们的快乐,为中国人民感到高兴。这次带领学生前去,我要好好看一看久违了的中国!”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