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0阅读
  • 0回复

作曲家阿甫夏洛穆夫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5-05-22
第8版()
专栏:

作曲家阿甫夏洛穆夫
姜椿芳
今年5月13日,我们举行了阿隆·阿甫夏洛穆夫诞辰九十周年的纪念会和音乐会,纪念中国人民的这位老朋友。
阿隆·阿甫夏洛穆夫1894年11月11日生于黑龙江口的庙街(俄名尼古拉耶夫斯克,过去误作乌苏里斯克)。当时庙街中国居民众多,商业繁荣,市内甚至有专门上演中国京戏的戏园。在阿隆的父亲经营的渔行里,有不少中国捕鱼工人,其中有一位老人被派专门照顾小阿隆。中国老人爱唱民歌和京戏,阿隆从小受他的熏陶,也爱好中国歌曲。老人常抱小阿隆去看京戏,他更爱上了京戏夸张的表情,舞蹈化的表演形式,特别是美妙多变的武打场面。阿隆稍长,放学之后,自己也经常跑到戏园去看戏,和中国音乐戏剧牢牢地结了不解之缘。久而久之,阿隆觉得京戏的曲调和音乐伴奏,同它的造诣高超的舞蹈动作、武打技艺很不相称,为京戏放着丰富多采的民歌曲调不用而惋惜,在他少年的心灵里产生了要为京戏的音乐改革做些工作的想法。1910年,阿隆十六岁,在当地中学毕业,父亲送他到瑞士苏黎世去学医。阿隆学了半年医,实在学不下去,他念念不忘的是中国音乐和戏剧。他瞒着父亲,偷偷地转入了苏黎世的音乐学院,专攻乐理和作曲,为将来从事中国民族音乐工作做准备。
几经流浪波折之后,阿隆于1932年到了上海,先在书店当店员,后来进了百代唱片公司当乐队指挥,最后当上了公共租界工部局图书馆的馆长。他有了固定职业,更孜孜不倦地用自己的工资来做创制中国民族乐曲的工作。
三十年代初,正是中国新兴音乐运动在上海兴起的时候,阿隆终于找到了“知音”。他认识了百代公司的同事、《渔光曲》作曲者任光,通过任光又认识了贺绿汀、冼星海、吕骥等同志。
阿隆的交响曲《北京胡同》在上海百代公司灌了唱片。他的舞剧《琴心波光》和歌曲《晴雯绝命辞》等在上海演出。
1935年3月在上海卡尔登戏院(现名长江)演出他的三幕舞剧《香篆幻境》(1941年演出时改名《古刹惊梦》),引起中国音乐界的重视。
聂耳为影片《风云儿女》创作的《义勇军进行曲》,是贺绿汀请阿隆配器的。那时他与中国音乐界已经交往很深。
冼星海从法国学成归来,阿隆曾对他说:你的位置不是在上海,而是在中国农村,充分利用中国的民歌,你才能为中国民族音乐作出贡献。阿隆对于中国民族音乐创作道路的信念是和中国新兴音乐界的先驱者们的观点一致的,冼星海、吕骥等去陕北,贺绿汀、任光去苏北,都是走上了这条道路。
1941年太平洋战争发生后,阿隆不再能当图书馆的馆长,但他仍四处奔走,和中国朋友联系,要做中国歌剧舞剧方面的试验。中国共产党上海地下组织中的音乐戏剧工作者同阿隆联系,劝他走群众路线,单靠个人奋斗是创造不成中国民族音乐、歌剧、舞剧的。他了解了苏北新四军根据地的情况,提出愿意到抗日民主根据地去做音乐工作。由于日军的“扫荡”,盐城军部来电通知上海地下党,劝阿隆暂时不去苏北。于是地下党组织找了一些音乐爱好者集资组织中国歌舞剧社,主要是袁励康、江闻道等人,自1944年起排练了阿隆的新作——音乐剧《孟姜女》。经过一年多的排练(阿隆亲自弹钢琴,天天排练),于1945年10月在上海兰心大戏院演出,受到好评,郭沫若、田汉等文学、戏剧界名流数十人联名在报纸上推荐此剧。
1950年,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等筹备搞话剧、歌剧、舞剧,通过过去和阿隆在上海共事的朋友,写信邀请阿隆到北京来,他曾回信准备来华,但由于不久发生朝鲜战争,他被阻滞在洛杉矶。阿隆晚年在美国颇为潦倒,但仍不断努力写作中国题材与风格的乐曲,其中包括第二、第三交响乐和歌剧《杨贵妃暮景》。他日夜盼望能回到他生长、学习、工作过的第二故乡,但受客观环境的限制,没有成行,1965年4月20日,于贫病交迫中,在纽约去世。
他的儿子雅各也是学音乐的,他现在是美国波特兰第一青年交响乐团的指挥。他也写了一些中国风格的乐曲,其中著名的有《收复潼关》交响诗。这次来中国,把他父亲的大部分作品带来,献给了中国人民。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