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6阅读
  • 0回复

相国寺旁“斗法”——河南纪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5-05-23
第2版()
专栏:

相国寺旁“斗法”
——河南纪事
本报记者 吴昊
开封市的大相国寺是很有名气的,《水浒》里说,鲁智深在这里当和尚遇高衙内,是真是假,无从考证。然而今天在相国寺旁边的工业品市场上,一起国营商业和个体商贩“斗法”的事情,倒是确确实实的。
早在1982年以前,开封市大相国寺旁边的二马道街,就开辟了工业品市场,小商小贩在这里云集交易。目前摊贩已近千家,年成交额约六千余万元,其中有开封市民,也有附近的农民,还有的来自山东、河北、安徽、江苏、浙江、青海、新疆等外省区。这些摊贩能量大,上海的时兴货,三五天后就能来这里出售;这里的时兴商品,隔三两天就到了山东、河北。层次少,出手快,价格低,就凭这些,商贩中不少人成了万元户。为了占领这块市场,1982年一家批零兼营的国营商店——开封市百货公司相国寺批零商店,在二马道街诞生了,营业面积一百一十平方米,职工三十人,资金二十万。目的很明确,就是要和小商小贩“斗法”,较量一番。在经营品种上,商店一开始就显示了财大气粗的“优势”,商品两千多种;小贩专门经营小件,他们经营的多是大件,自行车、缝纫机和各种家用电器,应有尽有。没想到这第一招不灵,小商小贩不买这个帐,顾客也来得很少,生意萧条,门庭冷落。到年底一算帐,亏损金额达十六万元,快把老本赔光了。原因何在?职工以至商店的领导,都说是小商贩抢了他们的“饭碗”。于是乎,凡在自己门前摆摊的,一律撵跑,撵不走就掀摊子打架。尽管如此,生意毕竟还是越做越死。
1983年4月,上级改组了这家商店的领导班子,经验丰富的老商业工作者王文波担任了经理。他上台的第一手戏,就是总结教训,为什么小商小贩生意越做越兴旺,我们越做越萧条?答案是有“三个不适应”:一是思想不适应,只会做独家生意,不会做竞争中的买卖;二是信息不灵,经营的商品不适应;三是作风不适应,官气十足,服务质量差。
思想上明确这些之后,商店改变了宗旨,改变了作风,把小商贩由对手变成助手,把要挤垮小商贩变成为小商贩服务。他们分析,这里的小商贩主要是为沟通城乡经济为农村市场服务的,根据他们的需要,调整自己的经营品种,去掉不适销的大件,改营农村需要的,能背好运的针棉织品、小百货。在经营作风、经营方法上也作了以下改进:①减少中间环节,直接到产地和厂家进货;②灵活作价,薄利多销,有利就干;③在服务态度上,学了一些小商贩中好的东西,坚持服务第一、信誉第一、质量第一。小商贩从各地农村远道而来的,商店不仅对他们问寒问暖,提供吃住方便,而且把携带大宗现款的请进店内交易,保证其货款安全。
变对手为助手,苦头就变为甜头。1984年该店营业额三百八十四万元,年利润十八万元,人均劳效十一万余元,人均创利五千余元。
这家国营商店通过相国寺旁的这一场“斗法”认识到,要挤垮个体商贩是不灵的,只有在竞争中变对手为助手、取长补短、共同繁荣,才能发挥国营商业的主渠道作用。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