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2阅读
  • 0回复

变革中的日本农村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5-05-23
第6版()
专栏:

变革中的日本农村
本报记者 孙东民 黄晴
三、适天时,尽地力
大分人肯动脑子,让天尽其时,地尽其利,物尽其用,使当地的农村经济逐步向更高的层次发展。下面是几个例子。
中津江村位于北九州中心部,属高冷山区。山多地少,当地人就大力发展林业。当地的森林中,84%为人工营造的杉木林。这里气候湿凉多雾,适宜栽培有名的“津江茶”。当地人利用此地季节比其他蔬菜产地晚一个节气,种植黄瓜,恰好赶上城市蔬菜市场的淡季需求,每年销售额达六亿日元。
大分县的地热资源相当丰富。温泉是当地重要的旅游资源,也有一些农民利用当地的地热资源发展温室种植业。在汤布院町,我们参观了由当地七户农民合资经营的一座大型温室。温室里种植着一种特殊品种的西红柿,果实只有板栗大小,是一种高档细菜。此地农民还利用温泉水养甲鱼,收益颇高。大分县农民对地利的利用不仅限于农业,中津江村原有一座废弃的金矿,现在被开辟为地下金矿博物馆,每年吸引五十多万游客,直接和间接的收入达十亿日元。
大山町有个自办的生物研究所,所长矢幡欣治,四十多岁,东京庆应大学毕业,十五年前回乡务农,是个有知识、有眼光、肯钻研的新型农民。据他说,大山町过去搞果树栽培,种了葡萄、梅、李、栗、银杏等不少果树。后来他们感到种果树一年一收,周期太长,效益不高,开始利用当地气候条件,从事一年多收的蘑菇栽培。现在大山町的蘑菇,已占九州七县总产量的90%。
矢幡说,现在搞农业不能光靠卖力气,农产品实际上是“点子”产品,“智力”产品。当地有个七十岁的老人,选取含苞待放梅、桃、樱花等枝条,生产供应高级饭店用来在桌面上搁筷子的开花筷枕,一年收入达二百万日元;矢幡的妻子利用三点三平方米的花坛种薄荷一年创造价值九十万日元。可见他们的产品内含了相当高的智力技术价值。矢幡的实验室中窗台上放着七、八盆盛开的兰花。矢幡指着一个小瓶子说:“这个小瓶可栽培五十株花苗,经过三年培育,一盆开放的兰花就可以卖五六千日元。”
在矢幡欣治带动下,当地农民搞了个学习会,经常互相交流栽培技术和经验,还成立了三十人的“农业企业化联盟”和“了解世界之会”。在大山町,出国旅行的农民占一半以上。矢幡本人去过八十多个国家,为了寻找适合日本气候的兰花品种,他特地去了南美安第斯山。在谈话中,他随手取出一本中文的《云南植物杂志》给我们看,他订阅此杂志已两三年了。今天,大山町的农民已成为信息灵通、足迹遍天涯的人物。
矢幡还谈到,在日本市场上竞争,声誉最重要,品种要多,质量要高,包装要精,商标要吸引人。商标要和历史文化因素相结合,既增加知名度,也产生附加价值。大分县是日本大思想家、教育家福泽谕吉的故乡,此地不少商品以他的名字相标榜。大山町的产品声誉颇佳,价格比别处的贵30%,仍有销路。此地产品的商标是一只大眼睛,旁边写着“放眼未来”。矢幡欣治说:“这就是我们的象征。”
(待续)(附图片)
大分市一家最大的百货商店设立专柜,经营本地的土特产品。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