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阅读
  • 0回复

蛇口的第一声春雷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5-05-23
第8版()
专栏:

蛇口的第一声春雷
王若望
《南方日报》4月1日报道了蛇口管理委员会主任袁庚同志支持报刊公开点名批评自己。三十五年来很少听到这样的事件,可以说是1985年从蛇口特区打响的第一声春雷。
有人说,有的年轻干部进入各级各业领导班子,没有干多久,“一阔脸就变”,变得不那么虚心了,不大听得进批评意见,特别听不进下级对自己作风方面的批评。这可不是小毛病,它是脱离群众,多年的媳妇熬成婆,不自觉地沾染上官僚主义的习气。探究其原因,我以为有下述几条:“一阔脸就变”的人,大多自觉性不高,脑袋里还保留有“入党作官”的影响,此其一;周围的人对他有所求,逢迎捧场的言语多起来了,此其二;职务高了,自以为个人的形象随之扩大,维持个人威信的意愿逐渐升级,容纳不同意见的器量则日益缩小,此其三;除上述三条以外,还有更重要的一条,就是有些地方缺乏上下融洽无间可以自由表达不同意见的民主气氛。
古人有“闻过则喜”的明训,唐太宗李世民能身体力行,历史家称之为“明君”;不过他毕竟是封建皇帝,他也有闻过则怒的时候。可以说,“闻过”以后的态度是测验一个人是否开明,是否具备民主作风的重要标志。以层次来分等级,那么,“闻过则喜”上面还有“闻过则不惮改”,已经见诸行动了,这又高了一级;等而下之的则为:“闻过则怒”,再低档的叫做“闻过则动斧钺钳其口”;更严重的则有“以言召祸,毁其家室”,叫他永世不得翻身。“四人帮”粉碎后,最后两条没有了,这是中国人民的大幸。不过闻过则怒还是司空见惯,如果仅仅限于感情流露,还无伤大雅,一旦由“怒”变成行动,“闻过则打击报复”恐怕是屡见不鲜的。群众中流行穿小鞋、穿玻璃鞋等的口头语就是对这类不愉快事件的反映!
由此可见,真正做到无顾忌地畅所欲言地对领导人提意见,又谈何容易!虽则宪法和党章都明文保护公民和党员对各级领导的批评监督权,但真能欢迎群众提批评意见的,实在如凤毛麟角。
袁庚同志向报社主动提出:读者批评我本人的稿子,不必经我审阅,也不要删改他的原文,可公开点名在报刊发表。那位读者直呼其名批评的话,确实很“逆耳”。这件事具有冲破世俗积弊的开创性意义,也是对构成“一阔脸就变”的上述四个社会因素的挑战。由蛇口树立的榜样必将波及全国。这是开一代新风,我看这一桩改革跟经济改革同样的重要。
“过则不惮改”在排列的层次方面已属最高一级,而袁庚同志实践了“要讲真理,不要讲面子”,同意报上点名批评自己,不是比“闻过则改”达到了更高的层次吗?特别在我国,被“左”的恶劣作法造成了报纸点名批判乃斗倒斗臭的信号,以致公众把报刊点名或隐晦的点名批评看作是此人政治上死刑的宣判。彻底清除这一积习几乎是难以着手的,简单的办法就是告诫报纸上不许点名批评,连隐晦的点名批评也列入禁区。这样做可以求得太平和安定,但又失掉了报纸的监督和批评的作用。最好的办法,也是最科学的途径,就是袁庚同志首创的这个作法。谁肯步其后尘,就需要有同他一样的恢宏的政治家气度,需要有“闻过则喜”和“虚怀若谷”的勇气和胸怀。俗语说,“宰相肚里好撑船”,这就是我们的祖辈对执政的领导人的一个要求。
读了《南方日报》这条报道,感到一股清新的和煦的春风扑面而来,从这里也让我发现了蛇口建设得又快又好,并创造了闻名寰宇的“蛇口速度”的秘密。这个秘密就是由于那里的领导人创造了人人都意识到自己是创业的主人翁的民主气氛,人人敢于直言不讳地向领导人提意见。“众志”才能“成城”,凡是穿小鞋得以风行的地方,必然人心涣散,上下隔膜,在那里,“众志成城”云云,只能是一句空话。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