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2阅读
  • 0回复

放调结合 稳步前进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5-05-24
第5版()
专栏:

放调结合 稳步前进
何建章
统一思想  统一步调
赵紫阳总理在六届人大三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今年要在工资制度的改革和价格体系的改革上迈出重要的步子。为了顺利地进行价格体系的改革,当前最重要的是统一思想,统一步调,为改革创造有利的条件。
我国现行的价格体系很不合理,不少商品的价格既不反映价值,也不反映供求关系。主要表现在:不同商品之间比价不合理,特别是某些矿产品和原材料价格偏低;主要农副产品的购销价格倒挂,销价低于国家购价。这种不合理的价格体系,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的严重障碍。
第一,能源、原材料价格偏低,加工工业产品价格偏高,不利于提高经济效益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我国煤炭无论是绝对价格或与其他工农业产品的比价都比国际市场低得多。全国执行统一煤价的企业,亏损面相当大。其他矿产品的利润也是很低的。由于能源、原材料价格偏低,发展缓慢,而加工工业产品价格偏高,盲目发展,加剧了基础工业与加工工业的不平衡,并且人为地造成一物多价,这不仅对国民经济的发展不利,同时也给一些人倒买倒卖、损公肥私造成了可乘之机。
第二,粮食、油料等主要农副产品购销价格倒挂,加重了国家财政负担,阻塞了商品流通。1983年,六种粮食(稻、麦、玉米、高粱、大豆、谷子)每销售一斤国家要赔一角多钱。同样,每销一斤食油,国家要赔八角多钱,等于买一送一。商业部门每经营一头猪亏损六至七元。农业越丰收,国家补贴越多。购销价格倒挂,还造成了农产品流通阻塞。由于价格倒挂,商业部门经营越多,亏损越多。有些地方为了减少亏损,限购限销,出现了“卖粮难”,“卖猪难”等不正常现象。此外,农产品内部比价也不完全合理,粮价偏低,棉价偏高,烟叶、麻类等收购价格偏高,等等。
第三,公用事业和许多服务行业的收费偏低,基本上都是五十年代初期订的标准,几十年来很少调整,利润很少,有些长期亏损,只能靠补贴维持。这些行业随着工资和费用的上升,负担越来越重,不少从微利变为入不敷出,难以发展。此外,房租过低,严重阻碍了城镇住宅问题的解决。
上述情况使价格不能成为经济核算的工具和评价企业经济效益的标准。它既不能鼓励企业努力降低能源和原材料消耗,也不能调节供求,甚至同国家计划要求背道而驰,起“逆调节”的作用,加剧国民经济的不平衡。
增强企业的活力,特别是增强全民所有制的大、中企业的活力,使企业真正成为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是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实现这一要求,要以改革不合理的价格体系为前提。过去的价格体系是同国家直接经营企业、统收统支的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盈亏同企业和职工的利益无关或关系不大。在这种体制下,企业和职工不大关心价格的高低。在企业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以后,价格就成为企业经营的主要信息来源,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调节作用越来越显著。各项经济体制的改革,包括计划体制和工资制度改革的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价格体系的改革。合理的价格体系,也是保证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条件。总之,价格体系的改革是整个经济体制改革成败的关键。
按商品经济规律办事
改革价格体系,同改革计划体制一样,首先要突破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明确认识社会主义经济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既然是商品经济,就必须按商品经济的规律,首先是按价值规律的要求办事。商品的价格必须反映价值,价格要随着供求的变化而上下浮动。只有这样,价格才能为生产者和消费者提供正确的信息,使生产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变化,真正符合市场需要。作为相对独立的商品生产者,社会主义企业要求获得与其经营活动相称的合理的利润,这是无可非议的。这里所说的合理的利润应该是平均资金利润。因此,社会主义价格形成的基础应该是:商品部门平均成本+商品平均资金占用量×社会平均资金利润率。这就是说,要以生产价格作为订价基础,再根据供求情况作适当调整。
要形成合理的价格体系,必须改革高度集中的价格管理体制,价格的形成必须尽可能放开,要赋予企业根据产品成本和市场供求情况的变化而订价和调价的权力。根据我国的具体情况,价格体系和价格管理体制的改革要有领导有计划地逐步进行。同计划管理体制相适应,国家统一订价仅限于按指令性计划生产和调拨的少数主要产品,大量的按指导性计划生产的产品实行浮动价格,其他的小商品实行自由价格,由企业自行订价。但是,我国不合理的价格体系有其历史原因,价格改革涉及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利益,受国家财政负担能力、企业消化能力和群众承受能力的制约,不能要求一个早上就可以彻底改好,而只能是有步骤地进行。赵总理说,经过多方面的权衡比较和认真测算,1985年决定采取放调结合、小步前进的方针,贯彻价格“有升有降”的原则,努力保持物价总水平的基本稳定。这是完全正确的。
今年主要着手解决农副产品价格偏低和购销价格倒挂问题。具体的做法是:逐步取消农副产品的统购派购制度,首先是鲜活商品、生猪、蔬菜有步骤地放开,粮棉等作物也逐步放开。猪肉提价,国家给消费者适当补贴。蔬菜放开以后,国家参与市场调节,通过补贴经营环节,平抑价格。对粮、棉等大宗农产品,今年开始实行合同收购,合同内的按优待价收购,合同外的农民要求卖给国家,按保护价收购。粮食销价不动。对能源、原材料等重要生产资料价格,今年除适当拉开煤的地区差价和煤种差价外,其余生产资料按计划分配部分的价格基本不动,按规定由企业自销的部分,实行市场调节。企业因此而造成的成本增高部分,基本上靠企业内部改善经营管理和加强技术改造、降低消耗而消化掉。对于因生产资料价格调整而增加成本较多的企业,国家还将区分不同情况,给予减免税收照顾,防止产品市场销售价格上涨。对其他供大于求或供求基本平衡的工业品,价格将放开,适当拉开质量差价,但价格上浮要经批准,防止变相涨价。
为价格体系改革创造有利条件
农副产品价格放开以后,价格变动的趋势是怎样的?粮食放开以后,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品种质量,市场价格会有升有降。目前粮食相对过剩,总的趋势可能向下浮动一些。猪肉、蔬菜、水产品放开以后,可能一段时间价格要上涨。但生产发展,产品丰富以后,价格就会趋向平稳以至回降。一些城市放开农副产品价格以后的情况就是这样。
工业品价格放开以后,价格变动的趋势怎样?前几年的实践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些有益的经验。总的说来,对于那些供求基本平衡或供大于求的产品,或超计划生产的产品,实行浮动价格,对于促进企业间的竞争,促进企业生产更好地满足市场需要方面,起了良好的作用。此外,1982年9月,对百货、文化用品、针棉织品、民用五金制品、交电产品、日用杂品六大类一百六十种商品实行企业订价。1983年9月,上述六类小商品加上小食品、小药品,又有三百五十种实行企业订价。执行结果,以木材为原料的小商品价格略有上升,按品种计算约占30%左右;以金属、化工产品为原料的小商品价格有所下降,按品种计算约占60%左右。总的是降多于升。今后随着价格的逐步放开,许多过去由于价低利微甚至亏损而断档的小商品,将会陆续得到恢复和发展。
另一方面,前几年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些反面的教训。1979、1980年,由于基本建设规模膨胀和消费基金失控,导致财政赤字增加,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价格上涨。去年下半年,由于基本建设投资偏大,乱提工资、滥发奖金和补贴,致使基本建设投资和消费基金急剧增长,货币投放过多,一些投机分子乘机哄抬物价,倒卖紧缺物资和耐用消费品,牟取暴利。副食品价格上涨,群众意见很大。为了保证价格体系改革的顺利进行,避免出现通货膨胀、轮番涨价,必须严格控制货币发行量。要力求做到财政收支基本平衡,把赤字控制在最低限度,对财政性的货币发行要严加控制。银行信贷也要从严掌握,总额不能突破。对贷款要严格审核,对贷款使用方向要加以引导,讲求经济效益并按期回收。
根据我国的经验,财政赤字大,财政性货币发行过多,信贷资金失控,主要是基本建设规模过大造成的。因此,在近几年内要适当放慢经济增长速度,对基本建设投资和信贷资金要控制得严一点,为价格体系的改革让一点路。同时也要注意控制消费基金的增长。所有企业都要努力提高经济效益,增收节支,一定要做到消费基金的增长低于劳动生产率的增长,企业工资基金的增长低于上缴国家利税的增长。总之,要努力做到财政、信贷、物资基本平衡,为价格体系的改革创造必要的条件。同时要保持足够的外汇储备,以便必要时通过外贸调剂余缺,平衡国内供求关系。此外,在价格改革过程中,物价、税务、工商行政管理、审计等部门都要切实加强对物价的监督和管理。对超越价格管理权限擅自行动造成损失的,要严肃处理。对于乘改革之机,利用职权非法牟取暴利的,要给予法律制裁。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