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3阅读
  • 0回复

变革中的日本农村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5-05-24
第7版()
专栏:

变革中的日本农村
本报记者 孙东民 黄晴
四、发展农产品加工
日本许多农村为搞活经济,有效利用各地资源,正向着“复合化”即多种经营的方向发展。发展农产品的加工,更被看作是振兴农村的“起爆剂”。
农产品加工,是多年来日本农村产业的薄弱环节。日本总理府统计,日本的食品消费中,加工食品占54.4%,蔬菜、生果等生鲜食品占36.3%,谷物消费占9.3%。1982年,日本食品加工额约三十二万亿日元,属于原产地加工的仅占其中的0.3%。这意味着日本农村的农产品加工不发达,又大有可为。
大分县玖珠町地处山区,六千户人家中约有48%是农户,农户中绝大部分又是副业收入超过种稻米收入的第二种兼业农户。政府推行减少大米耕种面积的政策,有六分之一的水田改种蔬菜。
为了维持蔬菜价格,增加收入,1978年玖珠町农协投资一亿日元。在一个已废弃的地滚球场建起了蔬菜加工厂,年加工能力四千吨。由于腌菜技术高,味道好,创出了名牌,打开了销路,部分产品已进入东京的高级商店,去年的销售额达六亿五千万日元。该厂负责人说,该厂每生产价值五亿日元腌菜,成本及流通费占40%,大部分收入又回到农村。同时可以在农闲时期组织农妇作临时工,增加了一百人的就业机会。
目前,日本农村日益重视农产品的就地加工,这样做,既可增加农产品的价值,又为农村提供多样性的就业机会,并且在竞争中维持了农产品的价格;还有利于开发本地区的特产,有助于搞活农村经济。此外,这也为机械化程度不高,但有特色的农村产品的加工带来生机。
以大分县的一村一品运动为开端,日本各地越来越多的农协利用各地的传统资源和传统文化,搞小规模的加工。较有名的有秋田县的“田园火腿”、山形县的酸葡萄酒、北海道的向日葵、冈山县的糠腌西红柿、宫城县的冻豆腐、大分县的白酒等,仅《日本农业新闻》报道过的成功事例就有三百多个。
我们在农村采访中感到,凡加工事业较成功的地方,农产品流通(销售)也搞得较好。比如大分县玖珠町的腌菜,30%在本地区自行销售,70%通过批发商出售,其中销往县内和县外的各占一半。要创名牌,就要提高加工技术;要扩大销路,就要研究对路产品。这就需要经常交流信息,及时掌握消费者需求的变化动向。据腌菜加工厂负责人介绍,他们的腌菜有二十多个品种,而味道差不多一两年就要调整一次。
农协(农业协同组合)在农村中发挥了很大作用。日本农业的基本经营形态虽是个体生产,但几乎所有的农户都加入了农协组织。日本的农协分为综合农协和专业农协,基本上一县设一处农协中央会,每个町村设一个农协。到去年为止,全国共有综合农协四千三百十七个。农协是既组织农业生产、也负责对外打交道的农业团体,还是进行互助的合作团体。它的任务包括对农业技术和农业经营的指导,对农机具、肥料等生产资料的购买,农业设施、生活设施的共同使用,信贷、加工、贩卖活动的统一组织。对个体农户来说,无论是农产品的加工还是贩卖,都要在农协的指导和组织下进行;种种振兴农村的方法,关键是各地农协是否能作到指挥得当。
(待续)(附图片)
日本大分县农协的蘑菇栽培中心。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