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7阅读
  • 0回复

圆明园余话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5-05-24
第8版()
专栏:

圆明园余话
秦越

三九天气,我又一次在驰名中外的圆明园废墟上走着,脚步匆匆……
小时在南方上学从教科书中读到便曾心向往之,可是三十多年北京居,竟一次也不曾来过。此番一趟又一趟,迎着朔风,从东郊直奔西郊,倒车五次,费时两小时。来到这片遗址,四顾苍茫,管理处在最南头,展览室在东北角,其间小径纵横,曲折漫长。尽管别有事务在身,总还想乘便到处浏览,方圆二十里,纵横五千亩地面呢。  我脚步匆匆,在废墟上疾行。
满目荒芜萧瑟。除却兀立于枯地上那无数株细瘦的秃树,便是横躺着一片片大大小小被积雪盖着的苇塘形成的薄冰湖。偶有行人二三,小心翼翼地踩着嘎嘎作响的湖面穿行而去。头顶上寒鸦一声声,忽在东,忽在西……
昔日繁华,而今安在?那“移天缩地到君怀”的一百多处胜景还有几许蛛丝马迹可寻么?倘有,也仅是展览室前面那西洋楼遗址一角,有不少当年抢不走、烧不着、砸不烂、搬不动的大块石方、石条、石门、石柱在。它们或蹲到一堆,或高高矗立,依稀是当时框架;石上的精细雕刻也依然清晰,足供后人凭吊。其时寒风呜咽,枯树颤栗,鸦雀聒噪,碑柱无言,却真有十几个象外地旅客的游人,缩脖呵手而神情激奋,围拢过去,拍照、抚摸、指指点点,唏嘘不已。
虽然我也喜欢寻访古迹,谛听历史的足音,但此刻难以好整以暇去探旧索奇,去发思古之幽情。这座皇家园林,自康熙年间营造,历经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五代增修扩建,用了百余年时间经营,才形成的“万园之园”,早已化成了灰烬——一百二十五年前那场举世震惊的空前浩劫至今深嵌人心:英法联军的入侵,疯狂掠夺之后的一把大火,三天三夜,名园从此变废墟。李大钊烈士曾经为之写照:“玉阙琼楼委碧埃,兽蹄鸟迹走荒台。残碑没尽宫人老,空向蒿莱拔劫灰。”似乎需要另找闲暇来细细咀嚼这一切。虽然匆匆之间我已多少领略到了废墟的光景、历史的残迹,也感觉到回响在废墟上空那嗡嗡的告诫声…… 历史的经验教训值得记取的很多,但我模模糊糊似乎只分辨出这样一些字眼:珍宝……人才……珍惜……这或许正是我自己脑海里跳荡着的一些朦胧的意念。
圆明园里曾经珍藏过多少珍宝?遥想秦始皇当年把六国珍宝搜括净尽,以“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取掠其人,倚叠如山”而建成阿房宫,则清王朝圆明园积百余年的搜括收藏,实在有过之无不及。然而结局是同样的:在熊熊火光中荡然无存。
但也有异样处:阿房宫乃自己同胞造反,“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圆明园却是帝国主义者入侵,遭殃的是中华民族;圆明园不只是封建王朝搜括民脂民膏供一己穷奢极欲地享受的皇家乐园,它更是历代劳动人民发挥智慧、流洒血汗创造出来的一座体现了五千年中华古国高度文明的艺术宝库。当时这外来的破坏手段与风格也实在使我们中华子孙难忘。请看1860年11月7日英国《泰晤士报》记者的目击记:“在场的每一个军人都抢了很多……谁也不知道该要哪些?为了金子而把银子丢了,为了镶有珠玉的钟表和宝石又把金子丢了。无价的瓷器和珐琅瓶因为太大不能带走而被砸碎……”今日这大量珍宝还公然成批地或分散地陈列在伦敦、巴黎、纽约,以及世界上一些大城市的博物馆里,也有零碎地流落在一些文物古董商人手里。许多珍宝还在世,何日能回归?!现在倘要欣赏,恐怕只有到海外去寻访了。
当然,在国内也不会一点没有。继英法联军、八国联军之后,北洋政府、国民党政府以及各种“勇士”,明抢暗偷,络绎于途。虽然大劫之后,剩下的不过是些粗重的石狮铜兽、华表、大理石、玉石栏杆之类。仍属贵重之物,供军阀筑公馆、大户起私宅。于是这大量的皇宫馆物也便渐渐“飞入寻常(或不寻常)百姓家”了。如今还可以在京城内外一些机关大院、公家宿舍、私人住宅里找见一鳞半爪。
在腐败的宫殿里,珍宝太多未必都入眼,“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终至全部散失,只剩下屈辱和遗恨,给创造这些珍宝财富的炎黄子孙去咀嚼……

珍宝已失,难以再得,那么人才呢?人才不是远胜珍宝的珍宝吗?圆明园历年有过的人才绝不会比珍宝少,且不说历史上单是建园时期出现的如繁星般在夜空中闪烁着光芒的能工巧匠们;也不说1979年人民政府树了石碑、围了围墙、正式宣布为市内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前后,园内外涌现的当年许多有识有胆之士;只说眼前一位讲解员小孙其人其事。我以为他也可算是圆明园里无数闪光的珍宝中小小的一颗,可惜一度也曾被随意委弃于泥沙。
小孙原先至多初中文化程度,与同龄的许多青年一样,被“文革”贻误而失学而过早地走上社会谋生。开始时被安排扫大街当清洁工,却也学会了驾驶清洁车。后来到圆明园当司机,因为一向爱读历史和文学书籍,便被园里的展览室牢牢吸引。他从小在这废墟上玩耍、流连,至此终于领悟:圆明园废墟是一个爱国主义的大课堂,是讲解员们的广阔天地,自己要能在那里发挥作用,该多好!一念萌生,他便行动起来:留心讲解,潜心揣摩。他决心放弃经济收入优越得多的司机工作,专心想着怎样把圆明园的兴衰史再现在游人面前。一次偶然的机会使他崭露头角:他自告奋勇去替代一位缺席的讲解员临时为三位外宾导游,一路讲解,获得成功。于是他被允许成为展览室里一名正式的讲解员。
他自编讲解词,能根据不同对象、不同要求或长或短、或简或繁,一样讲得有声有色,受到听众欢迎。听众转辗相告,引来了一批批游客指名请他讲。不少单位还把这项听讲活动排上对青年进行教育的日程表。据他自己粗略统计,在不满二年的讲解工作期间,大约有二百多单位、四万多人次听了他的讲解;他收到过一些令他感动、鼓舞的信件或口头表扬。但他没有止步。他积累起三十多个假日,集中用于《圆明园史话》一书的撰写,每天怀揣几个馒头,从早到晚呆在历史档案馆里查阅古籍,完成了七八万字的草稿。他被圆明园学会吸收为会员。
就在这时候,一盆冷水当头浇:“你不适宜当讲解员!”他被说成“有才无德”,调他去挖坑填坑、修路铺路、拆墙垒墙、锄草种树……何谓“无德”?说是打过架呀,讲过错话呀,与游客拉关系接受礼物呀,等等。帽子不小,事情不大,或者纯属误会、讹传。
这倒底是为什么呀?小伙子思想不通。他不明白,这其实是又一次证明封建意识和“左”的思想遗留下来的病灶还在起作用——有才能的人往往遭到歧视和打击。或许,这仅仅是“武大郎开店”式的肚量造成的局面?他不明所以,他只感到“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加上自己身子文弱,完不成劳动定额,便一次次去争辩。谁知越争辩越糟,索性归在被他检举揭发过有贪污行为的某人麾下劳动。小伙子也不肯轻易低头,便四处写寄申诉信,给区委、团委、纪委、报社。《中国青年报》以《如何对待有缺点的青年》为题刊登记者调查记和读者反应信,从舆论上予以支持。没想到小孙反而因此小鞋上脚,工资被扣,奖金停发,并且不断被大会指责、小会训斥:“你告吧,告到最上面还得归最下面我这里来处理……”
一阵子他象泄了气的皮球,深感压力之沉重、铁网之坚固。唉,既然无力摆脱过重的劳动、复发的肝病、经济上的克扣、穿不完的小鞋,复职又无望,还有什么前途!带着愤懑和伤感,他在园里一间脏乱的小屋里躺倒,不吃不喝,万念俱灰,只愿早早就在这名园废墟上解脱,一了百了……要不是二天后他妹妹四处寻找发现,他恐怕就此魂归离恨天了。
这自然不足取。他冷静之后也不断自责,深感有负自己和别人的厚望。他决心面对现实,绝不再轻生。虽然上班后又莫明其妙地被人几拳打昏,险遭不测,友好们也劝他“讲解工作吃力不讨好,你就是复了职,还不是在人家控制下!人家集人权、财权于一身,往后能有你的好果子吃!不如趁早远走高飞,市里正需要大量司机,你又有驾驶执照,你去干,收入会多好几倍……”他都不为所动,不改初衷,他是铁心要回他的讲解岗位去,说:“我做这工作可以为四化出更多力!”
他做这工作确是出色。有一回我们搞了个“突然袭击”,临时请他作个简明扼要的讲解。他毫无难色,侃侃而谈。他那有些沙哑的嗓音突地嘹亮起来,平日的轻言细语一变而为高亢激越。中断了两年半,他讲得依然那样熟练流畅,有条不紊,一口气讲了一个半小时。见我们惊讶,他解释说:“放不下呀,我梦里都在讲解,白天有时间就自己默念。”这真是:虽复尘埋无所用,犹能夜夜气冲天!
听着他的讲解,我不由自主地随着他进入历史舞台,看见了不复存在的许多历史画面,不时为之动容、震心。由此我也相信了别人告诉我的一个例子:一次他给解放军某队战士导游讲解,来到“海岳开襟”遗址。他详细描述这座建于湖中心的圆形台及台上的“得金阁”时,说这个阁名没料想使这一最辉煌精妙的风景区引来了最厉害的毁坏:抢劫者误会在此阁中一定可以得到金子,挖地八尺还不肯歇手……小孙话音未落,战士们已经气青了脸,当场就地开声讨会,顿足挥拳,群情激奋:“决不让历史重演!”小孙一旁十分感动,回来就把这一幕补进了讲解词中。
使别人受到教育,反过来又教育了自己,可见这讲解工作大有学问在。无论从社会意义,还是个人修养说,似乎都能与教师、辅导员、广播员、演员相比拟。
“可是,我们这里对讲解工作从来不研究,不组织学习,不注意提高。没有一个讲解员有过专门训练,想调谁就调谁。也没个统一的讲解词”,小孙提起话头,至今未能“心平气和”:“说我的讲解词有一句错话,从此揪住辫子不放……”

冰雪逐渐融化,又一个严冬过去了,大地开始回春,圆明园废墟该是另一番光景了吧!听说当年胜景之一的“福海”的修复工程正轰轰烈烈进行着,应该去看看,什么时候可以舒心地泛舟碧波涟漪的福海中?这回可以从从容容去领略了。
哦,还必须找到小孙。他在春节前夕,由于上级的干预和支持,终于回到阔别近三年的展览室继续他的讲解事业去了。他的朋友曾兴奋地又不无遗憾地在电话中告诉我这个消息,说他是可笑地作为“国民党俘虏都可以教育过来”的同等待遇恢复工作的,并且仍然不给补发过去的工资和奖金,上班以来,有形无形的障碍不少,大大小小的绊脚石一块又一块,长长短短的绳索捆住了手脚,使他动辄得咎。尽管如此,他仍感满意;尽管他身体未复原,接着而来的旅游旺季将大大增加工作负担,他也仍然信心百倍,表示要小心翼翼地重振旗鼓,和几位新来的更年轻的讲解员互相帮助提高,一起搞好讲解工作……
是啊,“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缺点、错误改了就好,不足、不够赶上就好。这不仅适用于小孙和领导小孙的人,也适用于我们大家。不过我找他不是要他讲解和导游。我要问他一件他曾无意中提到、引起过我注意却总无机会详细了解的题外事:当他自己正在困厄中时,他怎样还满腔热情地复信去解答并帮助远方一位素不相识的残疾青年站起来的?那青年又来信说靠着他的鼓励和信任,自己果真站起来了……
我们常说“人才,人才,人才难得”,却不大注意眼前、身边就有闪光的珍珠。一个“文物重点保护”单位,若由有文化的能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人主持,在识人用人之道上能够克服旧时的偏见和“左”的影响,跟上时代的步伐,爱才容才,那不是能使他们为四化发挥更大的作用吗?
1985年3月于北京东郊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