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5阅读
  • 0回复

重视群众送上门的信息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5-05-25
第5版()
专栏:读者推荐

重视群众送上门的信息
赵凤羽同志案头放着几本人民来信来访登记簿,上面记录着他1984年阅批群众来信的情况——共阅处一千六百五十一件。
1983年6月,赵凤羽调任信阳地委书记的第二天,就请信访办公室负责同志汇报工作。他嘱咐信访办的负责同志:“今后凡群众给我的来信,直接送给我,不要搞摘要。我要通过信访渠道全面了解全区情况。”
每天,他接到的来信少则六七封,多则二十多封。白天工作忙,就在夜里加班阅批;外出开会、下乡,就把未阅批的群众来信带上,抽空处理。他告诫家里的人,如果有人到家里来反映情况,不许挡驾。凡群众来家反映问题,他都耐心听取。他常说:“来信来访是领导干部的眼睛,通过它可以看到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就知道劲该往哪里使。”他反对处理来信一转了事的作法,认为那“等于放下来不管”。他亲自过问的案件,总是“一竿子插到底”,在催办、解决过程中找出问题的症结,克服工作中的官僚主义。去年他抓的一百七十多起案件,已有80%得到解决。
赵凤羽上任不久,收到不少知识分子因实际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要求调走的来信。这些信引起了他的深思:人才是振兴经济之源,信阳要振兴,关键是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留住人才、吸引人才。去年3月,在他的倡议下,地委、行署领导干部实行了每月两次的“科技人员接待日”制度。去年全地区还拿出八百个“农转非”指标和三百个招工指标,为一批中高级知识分子解决了一些实际困难。
去年10月,光山县有人给他写信,反映当地平调、摊派风严重,农民负担过重。赵凤羽感到问题严重:老区部分群众的温饱问题尚未完全解决,怎能再经得起如此折腾?他当即批示光山县委调查处理。调查结果表明:农民负担项目最多有五十二项,占他们承包总收入的近四分之一。针对这种情况,他将调查报告转发全区,并召开紧急会议,作出明确规定,很快刹住了这股摊派、平调风。
赵凤羽在阅批群众来信中发现,随着改革的深入发展,群众为发展经济出谋献策的来信逐日增多。他抓住这些送上门的经济信息不放,为振兴信阳服务。去年,信阳地区红麻种紧缺,赵凤羽收到地区供销社农艺师尹延箴的来信,信中建议在全地区推广红麻育苗移栽,将撒播改为条播或点播。赵凤羽立即将来信转发全区。接着,地区供销社在固始县召开了红麻栽培技术科普大会,举办各种学习班,在全地区推广。去年全区植麻面积比前年增加十五万亩,节约种子六十多万斤。这年,全地区红麻产量达二亿三千九百万斤,超过了历史最高水平。(本报略有删改) 戴松军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