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6阅读
  • 0回复

变革中的日本农村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5-05-25
第7版()
专栏:

变革中的日本农村
本报记者 孙东民 黄晴
五、后继乏人,还是后继有人?
大分县大力开展了“我爱大分”的宣传活动,培养人们对故乡的自豪感,并采取种种措施吸引人口回流。陪同我们参观的日本朋友说,现在大城市住房拥挤,盖一幢房子要还一辈子帐。但在农村,常常是老两口空守一幢大房,年轻人不肯回乡居住,这种现象,山村更为突出。
大分县汤布院町共九百六十一家农户,专业农户只占10%,兼业农户占90%。四千农业人口中,六十岁以上的占30%,三十岁以下的青年农民只有十人。在整个大分县一百二十五万人,三十四万户中,农业户只有九万个,约占四分之一。据调查,70%的男青年,80%的女青年都想进入城市,80%的女高中毕业生都出外工作。文化较高的青年人觉得农村活重,又无用武之地。
在日田市一家古色古香,颇具江户时代遗风的茶馆中,我们同几位农村青年畅谈到夜半时分。他们生气勃勃的谈吐,使我们感到在日本农村后继乏人的灰暗背景上,也有若干后继有人的光亮色调。下面就是我们遇到的几位青年。
横尾淳之助,二十七岁,大学毕业,四年前回乡务农,爱唱歌,爱跳舞。他的信条是“过明朗愉快的生活”。他说,外界总认为农村青年生活暗淡无光,自己回乡后的感觉是:人生到处有青山,生活虽然严峻,但也有事做,有前途。他继承祖父和父亲的事业,培育了一种大梨,解决了品种退化的难题。他种的梨,每个两、三斤重,和北京的小西瓜差不多大。他年收入一千六百万日元,还债后的净收入实际要超过城市工薪者。
薄木幸雄,二十七岁,农业高中毕业,曾去神奈川县研修过养猪技术。他父亲最多养过八十头猪,他现在养五百八十头,去年一年出栏九百六十头,平均毛重一百零四公斤。他还想把养猪头数翻一番。目前养猪年收入达四千三百万日元,是城市工薪阶层年收入的10倍。他认为,只要在农村拚命干活,生活收入是有保证的,但目前农村生活单调,文化生活不如城市,“刺激也少”。
山田史郎,四十岁。1962年高中毕业,正赶上日本经济高速发展时期,在福冈市当了十一年工人,1974年回乡务农。现养奶牛30头、牛犊30头,年收入二千七百万日元,曾作为大分县的代表参加过“九州酪农青年代表会”。他认为在农村劳动是辛苦的,如何提高农业省力化、合理化的程度,改善农村的劳动环境、卫生环境,降低成本,发展信息产业,是当务之急。
以上是大分县农村青年中的几个尖子人才。平松知事曾对记者说,人才,精明的带头人,是振兴农村的关键,后继乏人还是后继有人不能只看人的数量,还应注重提高人的素质。以他为塾长的“建设丰国塾”目前已增设八处分塾。不同职业和年龄的人在一起学习,彼此交流,开阔眼界,有助于增长知识和才干。
日本朋友们还谈到,大分县以建设“高度技术城市”为目标,正以优惠条件请一些大企业家来县建厂,这有利于吸引青年归乡。问题是青年们的技术知识跟不上,技术上难以适应为大企业承包生产部件的要求。大分县正在“官、民、学”一体地发展地方产业和风险企业,从事尖端技术的研究开发。在“磁场”的吸引下,相信会有更多的青年人为“振兴地方”起到骨干作用。
(待续)(附图片)
图为培养人才的农业者大学。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