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6阅读
  • 0回复

恰逢春日惜年华——记台湾省籍女副总工程师谢秋涵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5-05-26
第3版()
专栏:通讯

恰逢春日惜年华
——记台湾省籍女副总工程师谢秋涵
本报记者 张连兴 连锦添
全国“三八”红旗手谢秋涵,在同龄人中出类拔萃。她三十多岁就担任了一家大公司的副总工程师。
谢秋涵1952年跟随母亲从日本回中国大陆上学,是成长在大陆的第二代台湾籍同胞。她的父亲谢南光,二十年代就在台湾从事抗日民族运动,解放后是我国第一位台湾省籍的全国人大常委。
谢秋涵196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1973年到天津市计算机研究所工作。计算机不是她的专业,她却偏偏有心成为内行。于是,白天搞科研项目,晚上自学,做习题。每天定下一个指标,不完成不睡觉,坚持几年,打下了计算机方面的扎实基本功,很快成为这个行业的佼佼者。她参加过我国第一台小型计算机——DJS130的设计工作,这是当时我国唯一形成大批量生产的主要机种。八十年代初,她担任国家重点科研项目——DJS153型计算机的专题组组长,这项产品是计算机新阶段替代DJS130的产品,曾经获得1982年国家科技成果一等奖。1982年,她东渡扶桑,与日本同行合作,研制成莫托罗拉68000单扳机和莫托罗拉6809微型机系统,这些均获天津市新产品奖。
短短几年时间,谢秋涵从一个外行成长为某个国家重点项目的负责人,在科研王国里腾飞起来。1984年3月,她被调离科研第一线,提拔为天津市电子计算机联合公司副总工程师。
谢秋涵是强者,到哪里都有作为。在拥有一万多名职工的大公司里,她分管规划、技术引进和外经等。她很快适应了新的工作,有心成为管理的专门家。
1984年11月,她代表公司到美国谈一项中外合资项目,对方出面的有行政主管、律师、技术专家。她跟六个美国人周旋了整整一天,从清晨九点,一直谈到晚上八点,中午只匆匆吃了点快餐。跟她打交道的外商评价说:这个女子太厉害了,不好对付。谢秋涵谈自己的体会说:“我觉得不能轻易让人捡便宜。国际市场该争的我就要争!”为了谈判好,谢秋涵很注意研究对方,对国际商情一清二楚。有一次,她参加引进一套设备的谈判,由于情况熟悉,谈判得法,为国家节省一百万美元。
天津市电子计算机联合公司利润连年翻番,最近正在搞一条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年产五万台微型机的自动生产线。年轻的副总工程师谢秋涵,正在为经营这个“小硅谷”而日夜奔波。
谢秋涵给人的突出印象是:节奏快。她说话快,动作快,办事快。记者问她,象你这样急性子的人,怎么适应周围的慢节奏呢?她说,在同上级或有关方面打交道中,那种机关化的慢作风,实在让人受不了。我没别的办法,只有一个字:催。例如,往上打了请示报告,就每天去人催,电话催,磨得他不安宁,不耐烦,他批得就快了。谢秋涵安排自己的生活,也十分紧凑,请看她去年除夕这天是怎样度过的吧:上午,她跟外商谈判;中午,陪外商吃饭;下午,她独自步行到医院做了个开刀手术。她身体不好,乳腺长肿块已有好些时候了,偏偏选在大年三十下午去开刀,为的是节省时间。伤口还没有长好,她又赶到北京参加第二次全国台湾同胞代表会议,当选为台联会的理事。
恰逢春日惜年华。人民给了她一块驰骋的场地。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