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8阅读
  • 0回复

在大局下面行动——军队支援国家建设见闻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5-05-26
第4版()
专栏:

在大局下面行动
——军队支援国家建设见闻
新华社记者 刘回年 徐京跃
最近,记者从东海前哨到辽东半岛,目睹一艘艘地方客货轮在军港码头驶进驶出,一架架民航飞机起降于军用机场,许多原来的“军事禁区”都被腾让出来供地方开发利用。这,显示了人民解放军陆、海、空三军遵照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关于顾全国家建设大局,在大局下面行动的指示,积极支援国家建设的景象。
(一)
1984年8月1日,在北戴河海滨一座淡雅的别墅里,邓小平同志和中央书记处的同志正在听取谷牧同志宁波考察的情况汇报。
位于东海之滨的宁波,是历史上有名的通商口岸。实行对外开放以来,海内外交往频繁。可是这里因为没有民用机场,民用飞机却一直没有正式通航。经济要腾飞,要开辟空中航线,而兴建一个机场,不仅要耗费巨资,而且至少要两三年时间。
听到这里,小平同志关切地问:附近有军用机场吗?
“有航空兵的机场。”谷牧同志说。
“那就拿出军队机场军民合用。要少花钱,多利用军队设施。”小平同志说。
8月24日,浙江省政府关于军民合用宁波机场的一份正式报告送到主持军委日常工作的杨尚昆同志办公桌上。杨尚昆马上写了详尽的意见:先合用宁波机场,这样做,一可以尽快使用宁波机场,二能节约国家投资。
军民合用宁波机场,支援地方建设,是从中央军委到部队指战员的一致认识和行动。驻宁波航空兵部队主动把场地腾让出来,帮助民航建停机坪和候机楼。不仅如此,指战员们还从调度、导航、气象、通讯等各个方面全力给予支援。有的战士常常昼夜值班,积极协助民航做好各项保障工作。经过短短几个月的努力,去年11月16日,一架标有“中国民航”徽记的客机安全降落在宁波机场。从此,宁波架设了空中“桥梁”,缩短了和北京、上海等地距离,加快了发展节奏。急需的物资能迅速从空中走廊输送;一些外商、华侨和港澳同胞来这里洽谈生意能及时进出。“世界船王”包玉刚乘民航包机来到宁波后高兴地说:宁波通航了,大开了门户,方便多了。
(二)
在距宁波千里之外的大连,军用机场早已供军民合用。随着对外开放的需要,原来的机场要扩建为能起降大型客机的国际机场。
将小型机场扩建为大型机场,首先要将旧跑道铲除,重新铺设符合起降大型客机要求的又长又宽又厚的主跑道。工程量大,要求高,时间紧。按通常情况,完成这样的工程要两年时间,但大连开放后经济发展的形势不允许拖这么久,希望当年施工当年复航。
谁来承担这项工程?部队挺身而出。
去年3月中旬,沈阳军区空军工程兵某总队接到施工任务后,立即从沈阳、丹东、鞍山等地集结开往大连机场,不到一个星期,施工就正式展开了。
当我们来到这里时,机场早已复航,大型客机正隆隆起降,日本包机也已首航大连。日航客商公司董事平田元先生在致大连市长魏富海的信中钦佩地说:“惊奇啊,真没想到你们的机场搞得这么快!”
的确是这样。英雄的子弟兵在施工中没有辜负党和人民的期望。他们懂得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困难再大也要上!
年近半百的副总队长、工程现场指挥孙振平,是位五十年代的工科大学毕业生。他和军用机场打了近三十年交道。多年来,他就希望能为发展祖国的民航事业出力。工程开始后,他带领总队的领导干部、工程技术人员一起,日夜在施工现场解决一个个工程难点。有时任务紧,连饭都顾不上吃。指战员们不辞辛劳,一连二百多天,吃住在荆笆搭起的临时工棚里,每天早晨四点半上工,中午饭后接着干,晚上挑灯搞夜战。指战员们一心扑在工地上。有的在离队前一天,还顶着风雪干在工地。他们说,为国家完成扩建机场的任务,直接服务四化大业,是革命战士最大的乐趣。
就是这样,这些赤诚的子弟兵仅用四个半月就完成了全年的施工任务,工程质量达到了优良。在东北大地封冻之前,一条三千二百米长的飞机主跑道提前竣工了。去年11月20日,大连机场提前复航。
在访问中,我们见到机场扩建工程总指挥、大连市前副市长原宪千。他兴奋地对记者说:“多亏了顾大局、勇挑重担的子弟兵,才使工程有这样的高速度、高质量、高标准!”
(三)
开放或合用军事设施,牵涉到部队的一些局部利益。指战员们顾大局,识大体,表现出了高尚的风格。
青岛到石家庄的高速公路,是地方的重点工程。公路修到青岛郊区,正碰上一处汉代古墓群,属于重点保护文物。市政府感到为难。左边是部队营区,从左边绕,需要拆除部队一些营房设施;从右边绕,公路弯度大,会影响质量。
青岛警备区党委一致同意腾让六百多平方米的营房设施,保证了公路及时施工。
浙江省舟山群岛内侧,有一条穿越群岛腹地的蟹峙门水道,这是一座天然军港。人民海军从国民党军队手中接管后,一直在这里停泊军舰,训练水兵。这里历来作为防区加以封锁,外轮要从群岛外绕道而过。北仑港建成后,万吨外轮进出增多。为了支援国家经济建设,海军主动提出开放水道,让过往的外轮径直从这里穿过。水道的开放,给部队带来许多不便。每当巨轮通过,停泊在水道内的舰艇要回避,正在进行的训练要改变。但战士们说:国家建设是大局,我们工作负荷再增加,也要服从国家建设的需要。
我们在东海舰队司令部,访问了司令员谢正浩。这位从长征路上走过来的红军老战士,建国后一直带领水兵工作在万里海防线上。几十年的战斗经历,使他深深懂得富国才能强兵的道理。他对记者说,对军港码头,我们一定要从大局出发,统筹兼顾,做到能腾让的要腾让,能合用的要合用。他不仅这样说,而且带头到地方征求意见,研究办法。
海军在上海外滩中心地段的扬子江码头,是东海舰队后勤补给的重要基地,平时任务就很重。上海开放后,外国游轮来上海骤增,原有的国际旅游码头周转不过来。谢正浩了解到这一情况,与部队研究并经上级批准,主动提出军民合用扬子江码头供外国游轮停靠。外轮一到,原来停靠在码头的军舰就开到江心抛锚,水兵们就在舰上过飘泊的生活。大家生活虽苦,心里却是乐滋滋的。
(四)
部队不仅将一些军事设施腾让出来,供地方使用或军民合用,还派出船只和人员直接帮助地方运送建设物资。
在著名的军港旅顺口,舰艇云集。海军一艘运输轮满载东北的大豆和玉米,汽笛长鸣,迎着朝霞起航南下。
参加装粮和运输的是海军北海舰队旅顺基地的指战员。
近年,东北粮食丰收,北粮南运任务繁重。为了帮助地方运输粮食,旅顺基地在主动让出一座码头和一个堆货场地的同时,承担了装卸任务。
去年11月间,吉林省的大豆和玉米源源运到旅顺港,急待装船外运。民工们嫌活累,挣钱少不愿意干。基地领导得知后,立即召开紧急会议,决定由部队把这项任务担负起来。
基地新兵训练团主动请战。战士们迎着凛冽的寒风参加装粮。由于急促上阵,工具不够,一些战士就手抬肩扛,有的战士拎麻袋,手指甲都抠破了。
活跃在码头上的还有一支刚脱下军装的队伍。他们是离、退休的海军干部。这些人平时有的素不相识,为着共同的任务,他们战斗到了一起。有一位被称为“大老崔”的老干部,装粮时特别卖力,常常从早干到晚,在零下二十摄氏度的严寒中站在船头最高处负责操纵吊杆。人们发现他在劳动中不时冒虚汗,间歇时经常捂着小腹。大家劝他休息,他却一直坚持干到任务完成。事后,人们得知这个老同志患了膀胱癌。许多同志听到这一消息,都感动得落了泪。
满载着粮食的巨轮,从军用码头启航,悠扬的汽笛声在赞美着人民军队在大局下行动的可贵精神。
(新华社供本报专稿)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