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8阅读
  • 0回复

假“状元”的另一面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5-05-26
第4版()
专栏:漫话

假“状元”的另一面
楠客
石角同志在《是1985年,不是1958年》(见本报5月19日第四版)一文中,称赞了河北省邢台地区宁晋县司马乡实事求是的精神:他们在去年人均收入五百零六元被错为一千一百八十九元后,退回了地区颁发的“状元匾”。
称赞司马乡,我举双手赞成;但想到事情的另一面——邢台地区有关领导,觉得还有话要说。
一个乡(即原来的公社),无论男女老幼,不分大家小户,人均收入过千元,这是相当了不起的事。据国家统计局公布,我国去年农民人均收入只有三百五十五元三角。人民日报曾报道的富得出名的广东佛山十个“富翁区”(即原来的公社),也未过千元。
如果邢台地区的有关领导对辖内的情况了如指掌,他们对五百零六元错翻一番这种计算上如此大的失误,即便不能一眼识破,至少也会产生疑问。然而,他们毫不犹豫地把“状元匾”发下去了。显然,他们不但对本地情况不甚了了,对全国的概况也知之甚少。这不是官僚主义是什么呢?
产生浮夸的原因很多,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官僚主义最有利于浮夸得逞。有些浮夸长期没有得到纠正,如果不是因为领导者有偏爱,就是因为领导者不了解实际发现不了。邢台地区有关领导不知认识到这点没有?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