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0阅读
  • 0回复

坚持开放办学 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5-05-26
第5版()
专栏:

坚持开放办学 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
刘道玉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教育是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的反映,反过来又积极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我们现在执行的对外开放的方针,乃是实现到本世纪末工农业年总产值翻两番这一战略目标的要求。邓小平同志为景山学校的题词说:“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我国目前的高等教育,由于这种或那种原因,却沿袭了传统的封闭式办学模式。这同当前的现代化建设严重不相适应,需要我们在当前的教育改革实践中研究解决。
改造封闭式办学模式
所谓封闭式办学模式,或者说封闭式教育,是在密封、闭合的系统中对受教育者实施教育。我们知道,在没有空气和阳光的封闭系统中,生物是不能生存的。在温室中生长的花朵,不可能有强劲的生命力。同样,在封闭环境中实施的教育,必然是学术思想受窒息,信息不能沟通,培养的人才缺乏创新精神和竞争意识。
封闭式办学模式在教育思想上表现为:只求墨守成规,不愿创新开拓;注重知识的灌输,忽视能力的培养;不去积极改革,而把现存的一切视为完美的终极。在教育功能上,仍然停留在培养人才单功能阶段,而看不到大学理应担当起教育、科研和社会服务的多功能任务。在外部关系上,封闭式教育是孤立的,落后于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更没有起到超过前人的作用。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多是书生型的,缺乏适应性、创造性和竞争性。在人才的培养方式上,则是手工业式的。
封闭式办学模式弊端很多,危害甚大。一是脱离经济和社会发展,不能为现代化建设输送足够数量和合乎质量的人才,拖四化建设的后腿。这里牵涉到人才学非所用的问题。我们应对这个问题作出正确的分析。到底是学非所用,还是所学无用?是用所非学,还是用所未学?是使自己所学的专长去适应不断变化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口径,还是让经济和社会发展来对自己专业的小口径?结论本来是清楚的:大学本科是培养通才的,不应当过分强调专业对口。学非所用这一问题的产生,正是封闭式教育造成的后果。二是教育内部的小而全和部门所有制,严重地影响了教育的经济效益。目前我国高等学校数量不少,但招收的学生不多;教育经费本已严重不足,但使用效益不高,甚至有很大浪费。为什么人才不能合理流动?为什么专业越办越窄?探本溯源,问题在于部门所有制办学的封闭式模式。三是封闭式办学与新的技术革命极不适应。在新技术革命的形势下,信息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而封闭式办学的最大弊端就是阻碍了信息的获取、分析和传递。
封闭式办学模式的形成,既有一定的历史背景,又有一定的客观原因。它是我国长期奉行闭关自守政策的产物,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在教育上的反映,也是封建意识对教育影响的表现。
开放式办学的基本特征
所谓开放式办学,就是从现代化的经济与社会的发展需要出发,正确处理教育内部和外部的各种关系,使教育适应世界形势和未来的需要。简而言之,符合“三个面向”的教育,就是开放式教育。它的目的是:解放思想,克服统得过多、管得过死、部门和地区分割的弊端,以便多出人才,多出成果;出高质量的人才,出高水平的成果,从而使教育更好地为贯彻对外开放和对内搞活的方针服务,进一步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日益增长的需求。
开放式办学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它不是一个空洞的口号,而有着丰富的内容。在当前,我以为要特别强调以下几点:
第一,坚持以疏导为主的生动活泼的思想政治工作。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左”的表现主要是:对学生严加防范,一有问题,就无限上纲,动辄批判;对学生实行空洞的教条式的灌输,追求形式,不求实效。我们要搞活教育,就必须搞活思想政治工作,坚持疏导为主的方针,实行导师制,依靠教师教书教人,以代替政治辅导员制。在坚持疏导为主的方针时,我们要确立一个新的观念:学生是学校的真正主人。我们学校的领导、教师、后勤工作人员以及我们的一切工作,都应该是为学生服务即为培养人才服务的。
第二,树立新的人才观。所谓人才观,就是指导制订衡量人才规范的理论或观点。不同的阶级有不同的衡量人才的标准;不同的历史时期,也有不同的衡量人才的标准。在几百年的高等教育发展史上,大学的人才观都是以知识的多寡作为标准的,我们把这种标准叫做“知识型”的人才观。五十年代中期,国外提出了要培养大学生的能力,以能力的强弱来评价学生的优劣,称之为“智能型”的人才观。武汉大学的教学改革,就是从转变人才观入手的,较早地在校内提出了培养“智能型”人才的要求。随着新的技术革命的到来,我们感到“智能型”的人才已不能完全适应这种浪潮的挑战,于是我们又提出了“创造型”的人才观,大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知识型”、“智能型”和“创造型”是互相联系,又互相区别的。知识是智能的基础,但又不等于能力;有创造能力的人,往往智力出众,但智能不等于创造力。从教育未来学的观点看,未来的人才观又是什么呢?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我试图提出“审美型”的人才观。这就是说,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高度发达的社会里,各级教育已得到完全的普及,教育再不是一种“苦其心志”的活动,而是人们自觉的审美需要。
第三,实行灵活机动的教学制度。教学制度与办学模式有着密切的关系。不搞活教学制度是不可能实行开放办学的。正因为如此,几年来,武汉大学围绕着改革教学制度做了一些工作,实行了几项新的制度,即:学分制,主副修制,插班制,导师制,学术假制,允许学生转系或转专业,倡导学生自学。另外,还设立了大学生纪念奖学金,大学生业余科学研究基金。以学分制为例,实行六年来,不仅调整了学生的知识结构,而且先后有一批学生提前毕业,从而缩短了教育周期,提高了经济效益,达到了快出人才、出好人才的目的。再以转专业为例,我们在调查考核的基础上,允许学生转系、转专业。自1981年以来,我校共有八十五人转系、转专业。有的是文、理内部转,有的是文和理互转。实践证明,这样做对培养人才是有利的。
当然,开放式办学的内容,远远不止这些,例如,关于适应现代化需要的教学体系、专业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各种形式的教学、科研和生产联合体;广泛的学术交流与合作;民主和自由的学风等等,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了。
高等学校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大有可为
高等学校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内容很多,从总的方面讲,就是出人才、出成果、出思想。关于出人才、出成果,已经讲得很多了。本文只想讲讲出思想的问题,这是因为长期以来往往见物不见人,重理轻文,重技轻管,重硬轻软。事实上,高等学校除了提供有形的人才和成果以外,还蕴藏着一种极为丰富的资源,这就是思想。问题在于,我们恰恰对这种资源重视不足,利用不够。大学是知识密集的地方,也可以说大学就是一个思想库。大学发挥出思想的作用,就是要为党和国家制定政策提供理论依据,为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论证,为各项社会事业进行咨询,为一切发明创造贡献新思想。
在为经济和社会服务方面,我认为大学至少有五个方面的工作可做:一、多层次、多形式地为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输送人才;二、大力开展科学研究,积极参与和开发科技市场,把科技变为现实的生产力;三、为制订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服务,出主意,搞方案;四、建立多种形式的学校、科研、生产联合体;五、广泛地开展各种咨询活动。咨询是一种智力劳动,经济和社会部门都需要咨询服务。咨询应当成为一种产业,要动员大学里一切有咨询能力的教师参加到这项有益的工作中来。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