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9阅读
  • 0回复

变革中的日本农村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5-05-26
第6版()
专栏:

变革中的日本农村
本报记者 孙东民 黄晴
六,从分散走向联合
由于日本农业基本经营单位是个体农户,生产的无计划性带来农产品的相对过剩,农产品价格下跌,丰收了反而收入减少。另外,农村缺乏劳力,个体农户不得不购买从耕种到收割的整套农机具,又不能充分利用,造成生产成本大大上升。
根据中央农协的介绍,由于经营规模小,日本每生产一吨大米的成本是美国的七倍。1981年日本平均每公斤大米的生产费用约为三百四十日元,比政府的收购价格高三十日元,是1970年生产费用的三倍。为此,全国农协中央会明确提出,要振兴日本农业,降低成本,就应从分散走向联合,组织“地区营农集团”,搞多种经营。
“地区营农集团”主张在一个或数个村落的范围内,土地所有者和农业生产者联合起来,集体利用农地和农业资源。中央农协计划在本年度内实现每个农协平均组织八家营农集团。为了解这种经营的实际情况,我们访问了广岛县的“一木营农集团组合”。
一木营农集团组合在广岛县西部山区的一木町。因搞合作多种经营,曾先后七次获各种农业奖。该组合有五十二家农户,其中专业农户九户,其余为兼业农户。有水田三十二公顷、饲料作物田四十四公顷、奶牛二百七十二头、肉用牛二百三十一头,兼种果树、养猪、养鸡。1969年由现任组合长藤光忠带头,成立了一木营农集团组合,实行集体耕作,此后又由八户饲养奶牛农成立了酪农协同作业组合,两组合互为补充,效果显著。
藤光先生带我们参观了该组合的农业设施、大田和他家的奶牛场。一木町的农田虽不能同我国北方大面积农田相比,但在日本说来不能算小。藤光介绍说,营农组合成立后,首先进行农田整顿,把分散的、不规则的小地块平整扩大,实行从品种、施肥、插秧、除草到收割的统一管理耕作。农机具、肥料由各农户统一出钱购买,共同保管使用。酪农方面,共同种植牧草三十公顷,又统一把八公顷稻田改种饲料作物。青贮设施也由各户统一出资购买,所需使用费按用量多少分摊。营农组合与酪农组合分工合作,对无劳力的农户实行代耕,稻草与堆肥交换,鸡粪供给牧草施肥用。
组织起来联合经营的效果是明显的。从耕种到收获,该组合平均种植每公顷水稻的劳动时间由原来的一千七百小时缩短到三百小时(全国平均六百小时),纯收益由四十五万日元提高到一百零四万日元(全国平均七十一万日元),而每公斤水稻的生产成本仅有全国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二。与分散经营时相比,一木町的总收入增加了近四倍。
日本农业由分散走向联合的方向是日本全国农协第十六次大会提出的方针,其目的在于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发展多种经营,合理地使用农业机械,把农户从“机械贫穷”中解放出来,降低生产成本,搞活农村地区的经济。今年获得“朝日农业奖”的五家农业合作集体的事例中,有的是重点从事畜产与农田的多种经营,有的为提高饲养技术联合养猪,还有的通过组织集体耕种,组织剩余劳力搞果树栽培。无论经营内容如何,凡是组织起来,走联合的道路的农户,都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成功。
“为而不恃,成功不居”。这是已故前首相大平正芳赠给藤光先生的题辞。寡言少语的藤光先生并不安于现状,他领导的组合今后还要购进一部分设备,提高合作的程度,扩大生产规模。他不认为外国的农产品进口会影响日本农业的发展,他以一种挑战的精神说,如果日本感到农业前途有所不安,那是由于农家的自助和努力还不够充分。
日本农业专家说,在日本的农业老是靠政府补贴和扩大进口外国农产品势在必行的情况下,组织“地区营农集团”,走从分散到联合的道路,是振兴日本农业的重要方向。
(续完)(附图片)
广岛县一木町农民藤光先生的奶牛场。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