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6阅读
  • 0回复

近代中国教案学术讨论会简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5-05-27
第5版()
专栏:学术动态

近代中国教案学术讨论会简述
4月下旬在成都举办的近代中国教案学术讨论会上,一些史学与宗教学工作者围绕教案的起因、反洋教斗争的性质、基督教和新教在华传教士的评价和反洋教斗争的历史地位和作用等问题展开了讨论。讨论中的一些观点简述如下:
一、教案的起因 教案——反洋教斗争,是近代中国社会出现的一种特殊历史现象。数十年间,它此伏彼起,连绵不断,原因何在?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反洋教斗争是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矛盾不断激化的产物,是中国人民反对外来侵略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西方传教士不仅是外国侵略者侵略扩张的工具,而且又是精神鸦片的贩卖者,特别是其中一部分“洋恶霸”在我国犯下种种罪行,因而激起中国人民的反抗。也有的同志认为,教案是各种矛盾错综交织和相互作用的产物,基督教与中国封建礼俗的矛盾是教案发生的又一个重要原因。罗马教皇颁布禁止中国教徒敬孔祀祖的禁令,各地封建人士和官绅打着“保卫圣道”、“排斥异端”的旗号倡导鼓动教案,并往往在其中起主导作用,都是这一矛盾的反映。还有一种意见认为,探索教案的起因,不能脱离世界近代史和文化史这个大舞台;中西文化的差异和冲突,也是发生教案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反洋教斗争的性质 一种意见认为,反洋教斗争是单纯的反帝爱国运动,虽然个别地区的斗争具有反封建因素,但从总体上说,它并不具有反封建性。最能表明这一斗争性质的是“扶清灭洋”口号。“扶清灭洋”并非义和团运动的创造,而是它因袭反洋教斗争的传统思想提出来的。另一种意见认为,反洋教斗争是近代中国人民反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统治秩序的运动,既具有反帝爱国的性质,又带有反封建的因素和内容。其表现是多方面的:群众秘密结社,抗官打教,攻城略地,同清军刀枪相对等等,都是对封建统治的打击。还有一种意见认为,反洋教斗争的内容和表现形式十分复杂,持续时间长,因而对它的性质不可遽下断语,而应对其整个发展过程进行全面分析。从总体上看,反洋教斗争是反帝爱国运动,具有鲜明的民族自卫性质。但在中法战争后至中日甲午战争前的这一段时期,由于民族矛盾的激化,激发了阶级矛盾的发展,由于会党直接参加到反洋教斗争行列里来,并成为斗争的主导力量,就使斗争超出了反洋教的范围,被抹上一层反封建色彩,而兼具反帝反封建的性质。
三、反洋教斗争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一种意见认为,反洋教斗争是中国人民反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统治秩序的一种斗争方式,是中国近代史上巨大的、广泛的、持续不断的反帝爱国运动。它激发了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热情,动员和激励千百万群众起来斗争。它跨越半个多世纪,在1900年汇合为义和团运动,发展为反洋教战争。它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企图,因而在中国近代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历史地位。另外一种意见认为,对反洋教斗争的历史地位和作用进行评价应当十分审慎。反洋教斗争是正义的,它给予殖民主义传教势力以打击;但由于这一斗争是自发的群众运动,斗争的主体力量农民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在反洋教问题上只能也必然与守旧官绅走同一条道路。他们的指导思想是盲目排外,笼统仇洋;斗争方式也是简单、幼稚、原始和落后的,因而不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际上都不可能实现赶走侵略者、复兴中华的愿望和理想。 (吴金钟)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