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2阅读
  • 0回复

献给国际青年年的礼物——《我们这一代青年人》读后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5-05-27
第7版()
专栏:

献给国际青年年的礼物
——《我们这一代青年人》读后
王维玲
为配合我国青年参加今年“国际青年年”的活动,在中国组织委员会的主持下,以《我们这一代青年人》为题的短篇小说、报告文学的征文评奖,最近揭晓。
这些获奖作品,全是出自青年作者之手,作品题材广泛、立意新颖,生动地反映了我国在开创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局面中所出现的新变化、新气象。特别是当代青年在理想、精神、情操、风貌上的深刻变化。
汪骢的《那里的落日一定很美》,写出了一个美的意境,美的氛围。大西北荒凉艰苦、单调枯燥,但大西北充满了神秘而古老、雄浑和壮美。一位大学生出于对理想的追求,对事业的热爱,到大西北去,在很短的时间里,取得成就。他虽具有刚健、豪放、实干、苦干的精神,但同时也有着不拘小节的个性特征,也许正因为他毫不掩饰自己的长处与短处,最后终于把自己的恋人吸引来了。同样,浩岭的《荒原》也写了开发大西北,也写了青年一代对于生活和事业的追求,作品反映出创业者辛勤的劳绩,表达了祖国儿女振兴中华的精神。
作为国际青年年征文的中心命题是“中国青年在四化中作贡献”,因而,中国青年在建设四化中的各种业绩和贡献,在作品中应有自己的位置。余洪涛的《爱,在江边饭店里》写待业青年生活,作者满腔热情地塑造了这个在自食其力,自谋生路的道路上,不断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平,对生活充满希望和信心的女青年形象。
农村形势的发展是这几年经济改革的重要成果,征文作品不同程度地反映了这个伟大变动的“一角”。《南风地》、《李记铁铺的变迁》等小说,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发生的深刻变化。
获奖作品在风格上的追求也值得称道。青年人特别是他们的处女作,不免有点稚拙,但一些作者在构思上下了功夫,显示出一定的实力。叶辛的《塌方》,情节紧凑,重在人物刻画。通过隧道突然塌方后,三个同龄人的不同表现,说明在任何严重的情况发生和残酷的现实生活面前,人的精神都不能崩塌。魏强的《那明亮的灯哟》,于深沉、悲壮的气氛和严峻的色调中,烘托出人生的庄严和生命的崇高。方炜的《凝》,于平凡中见奇伟,《伊暾》和《南国“巴人”曲》则是注重人物的心理和变化。
获奖的十篇报告文学,题材更为广泛,时代精神更为强烈,由于真实地报告了四化建设者的精神业绩,更引起青年读者注意。
陈晓轩的《跋涉者》是写三十四岁的孙维舟,放弃设计室主任职务,领衔创办了电子研究所。苦干三年,大见成效,创造巨额利润。但曲解和非难,流言和蜚语,也接踵而来。一夜之间,锐意改革的开拓者,变成了罪人。他被通报,被撤职。平反后,他不计较这些,筹划创办另一个中国式的爱迪生公司。作品热情讴歌了不是完人但却是能人、强者的奋斗精神。《林莽,浩瀚的林莽》、《新竹》、《给不幸者以幸福的人》、《鲁桓世界》、《二十几岁的“战略家”们》都描绘了在事业上奋力探求,勇于进取,不断地开拓新路,面对艰难险阻不动摇,敢担风险、有气魄的青年一代。
在这些获奖青年作者笔下,描绘了我们英气风发的时代,描绘一代青年的人生抱负和崇高精神,汇成了一支奋斗、思索、进取的时代交响曲。中国青年出版社将这批获奖作品结集出版,作为一份献给国际青年年的礼物,使我们感到欣慰。我想,这些作品无论是对中国青年走向世界,还是对世界青年了解中国青年,都会有帮助。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