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5阅读
  • 0回复

伪君子现形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5-05-28
第5版()
专栏:剖析与思考

伪君子现形记
1984年10月,原陕西省安康地区文教局副局长谢林因犯诽谤罪和伪造公文罪,被依法逮捕。在此前后,他被开除党籍,撤销文教局副局长职务。
谢林是一个野心勃勃、投机钻营的伪君子。“文化大革命”中,他带头造反,劣迹累累,捞到了安康县革委会政工组副组长、县委宣传部部长的职位。
1980年9月,在安康县委宣传部主持工作的谢林,被调到安康师专担任教师。此后,在连续三年多的时间里,他多次采用变换笔迹和单位名称、盗用他人名义、偷盖公章、伪造公文等卑劣手段,书写、投寄诬陷信件和材料,对曾经主持清理“三种人”工作的领导同志和批评过他的错误的领导同志,进行了恶毒的诬蔑、诽谤、恐吓、咒骂和人身侮辱,造成了严重后果,干扰领导机关正常工作和安定团结。
这样一个人物,为什么会在安康地区机构改革中又被提拔为文教局副局长呢?这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深思。调查结果表明,除了谢林伪装巧妙之外,主要原因是我们的一些同志在执行干部政策和考察干部上发生了偏差与失误。
在考察谢林的时候,谢林暗中进行诽谤、诬陷等罪恶活动虽然鲜为人知,但其肮脏的灵魂早已暴露。他任安康县委宣传部部长期间,见利必逐,一直觊觎着县委书记和地委宣传部长等要职,为此不遗余力地造舆论、找门路、拉关系。当目的没有达到,组织决定调他到师专担任教师时,他仍占据着县委宣传部办公室,并私自拿走宣传部录音机,反诬别人从他办公室将录音机偷走。这些,在机构改革、考察干部时,安康县的一些干部已经向上级反映。但在地委讨论对谢林的任用问题时,有的同志却认为谢林年轻、大学毕业、能说会写,曾在报刊杂志上发表过文章,应当提拔使用,有的同志甚至主张将其提为地委宣传部副部长。地委常委会虽有不同意见,最后终因过多考虑他的年龄、文化、才干,忽视他业已暴露的政治品质上的问题,而决定将其提任地区文教局副局长。
深知谢林恶劣品质的安康县机关干部对他的评价是:“财迷心窍,权欲熏心”。有人甚至给他画了一幅像:“思想隐晦,说话讲半句留半句,手段狡猾多变,经常以墙里柱头不显手的面貌出现。比如他对甲有意见,见了甲却笑呵呵的,而背地却挑逗他人与甲明争暗斗。”这些看法,同一些领导同志和做组织工作的同志在考察谢林时得出的“表现好”、“是有缺点的能人”的结论,相差甚远。产生这种差别,原因就在于考察干部没有认真坚持群众路线。谢林惯于逢迎领导,揣摩领导心理,时而向领导送作品、送材料以卖弄才华,赢得有的领导同志好感,以致被某些领导同志大力举荐。地委在讨论对谢林的使用问题时,虽曾派人到安康县征求意见,但只是听取了县委两名负责同志的看法。这两名同志认为谢林可以提拔,地委于是下了提拔的决心。而真正能反映谢林真实情况的广大群众的意见,则被放在无足轻重的地位。
干部鉴定和考察材料本应实事求是地反映干部的德才表现,然而,近几年来有关谢林的一些鉴定和考察材料,却明显有夸功隐过的现象。例如,明明谢林是因品质不好、作风恶劣,遭到安康县委宣传部几乎全体人员的反对,在安康县机关难以立脚,才调到师专去当教师的。但在他调离时,安康县委宣传部给其写的鉴定材料,却说他“认真贯彻三中全会以来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勇于拨乱反正”,“团结同志,注意发挥一班人的作用”。对其品质、作风方面的恶劣表现丝毫没有触及,只是无关痛痒地写了几句“希望”。在安康地区机构改革、考察干部中,有关部门本来已了解到谢林的一些劣迹,但仍在考察材料和任免呈报表中称谢林“拥护党的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政治上能同中央保持一致”,“能够调动大家积极性”,“是一个比较称职的宣传部长”。而对其恶劣表现,则只轻轻地概括为“考虑个人利益多些”。这样,谢林就作为一个“大节好、有能力,不过有些小缺点”的干部被提拔了。
(余少君 穆甲地)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