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1阅读
  • 0回复

剑桥——英国的“硅谷”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5-05-28
第7版()
专栏:英国通讯

剑桥——英国的“硅谷”
本报记者 李云飞
英国有这样一句谚语:“四月阵雨浇开五月花。”正是在这落英缤纷的时节,记者慕名来到剑桥。
提起剑桥,人们就会想到牛顿、达尔文、培根、拜伦等等为人类文明作出过杰出贡献的巨匠。现在,除了剑桥大学外,还有三十一所颇有名气的学院。它既是一座古老的学府,又是英国发展现代科技的“硅谷”。
剑桥大学有学生一万多人,分为六十二个系,其中二十九个属于自然科学,三十三个属于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就更多了,其中主要是自然科学方面的。从学生人数看,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比例是51∶49。与牛津大学不同,剑桥的优势在自然科学领域,尤其是物理和生物化学。它们在某些方面的研究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譬如物理系著名的卡文迪什实研室,在分子生物学、射电天文学及光电分析技术等方面有很高的声望。达尔文之子贺拉斯·达尔文于1881年创建的剑桥科学仪器公司和1896年开办的专门生产实验和教学设备的派伊集团等也颇有名气。
近年来,由于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优势,这座古老学府的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一大批高级技术工业雨后春笋般地出现在它的周围。这不仅为英国的高等教育与高级技术工业相结合提供了新鲜经验,也使剑桥成了英国经济发展最快、最充满活力的地区之一。
由于这种变化,英语里也出现了一个新的名词——剑桥现象。
英国的产业结构从六十年代初开始变化,大城市里的传统工业,即所谓“冒烟工业”逐渐衰落,代之而起的是小城镇和乡村的新兴工业。当时的英国政府及时提出,要使高等教育与高级技术工业更好地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各种人才和设备,迎接新技术革命的到来。
剑桥拥有众多的各类高级科技人才、大量的图书、信息、资料以及先进的科学仪器设备。学校当局对高级技术工业也采取开放态度,一方面让工厂企业利用学校的图书、信息、资料和仪器设备,另一方面又鼓励学校的科研和教学人员参加工厂、企业的活动或离开学校自己创办企业,并且还鼓励他们将技术知识和科研成果在工厂企业中推广、应用。
一位研究剑桥地区发展的人士告诉我们,这个地区高级技术工业的发展确实很快。到1984年底,已有近三百五十家工厂企业,而二十五年前只有三十家,十年前也只有一百家。
剑桥现象的另一特点是科学公园,建在“三一学院”。这里集中设置以科学为基础的工业,相当于小型的工业区。不过,当人们看到这繁花、流水、绿树、碧草的幽美环境时,说它是公园也并不为过。
建立科学公园之所以选在“三一学院”,是因为这个学院有着很好的科研传统,学校的人士与大学及其它学院有着广泛的联系。
我们去访问时,这里已有四十多家工厂,共有一千多人。同时,商业、金融、财会、咨询、专利等项业务也已展开。工厂之间还建立了横向联系,包括每年出版两期通讯、某些经过登记的设备可以大家分享以及建立“三一中心”等。
目前英国有三十来个科学公园。记者最近在爱丁堡等地方参观过这样的科学公园。但剑桥的科学公园是办的较早也是较成功的。
在剑桥,我们访问了两家小企业。它们的发展是令人赞叹的。
一家专门设计、生产精密仪器的公司只有五个半人:经理是学经济的,技术主任是剑桥大学物理系的博士,一个电子工程师、一个技术员和一个见习生,还有半个人是半天工作的临时工。两年多以前开办时只有四千英镑资本,厂房是只有七平方米的厨房兼的;而现在不仅有了象样的厂房,去年的产值已达十一万英镑,产品已打入苏联等国外市场。还有一家生产灯管的诺布尔赖特公司,是由三十来岁名叫利特尔蔡尔德兄弟俩创办的。起初,他们只有一千英镑资金,在汽车库用废旧的设备开始试制。现在,他们已发展到二十七人,去年的产值达五十万英镑,成了英国生产特种灯管的主要厂家。
这种成功的例子在剑桥并不是个别的,在英国那就更多了。《剑桥现象》一书的作者内维尔·科格希尔在我们的来访结束时说:“过去有人认为英国经济是欧洲的病夫,可现在我们在年轻的小型的高级技术工业方面已经领先于其它欧洲国家;以往总是英国的大学出主意,而由别国的工厂去生产,现在事情正在起变化。”(附图片)
图为剑桥科学公园。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