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5阅读
  • 0回复

印度农业的地位和成就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5-05-29
第6版()
专栏:

印度农业的地位和成就
李文政
农业对印度经济至关重要。其产值占印度整个国民生产总值的42%左右。其它,如机器加工业、建筑业、电力和供水等各行业加在一起,才大体与农业产值相当。
印度农业为印度人民提供了必需的粮食。印度人民收入的绝大部分用以购买食品,粮食消耗量是巨大的。印度虽曾进口粮食,但近几年已基本停止进口,并出现了能够出口某些粮食的可喜现象。
印度农产品或农业加工品出口是印度外汇的重要来源,尽管出口量占农业总产量的比重很小。这些外汇对引进资本货物及购买必要的消费品是不可缺少的。从出口和购入先进设备来看,印度农业在印度经济生活中占有突出地位。
印度的生产能力主要部分是以农业固定资产的形式存在的,诸如灌溉设施、农耕设备、仓库等等。这种固定资产每年都在增长,有些成了永久性的财富。
印度的花生产量居世界第一位,稻米产量仅次于中国,名列第二,烟草也居世界第三位。
很明显,印度社会是以农业为核心的,七亿多人口中有80%的人生活在农村,75%直接从事农业生产。差不多每个印度人都以某种方式与印度农业联系着。因此,印度的文化、社会、政治生活都带有浓重的农村生活的色彩与格调。
印度农业明显地受着印度洋季风的影响。印度洋季风带来雨量的多少,决定着印度农业的丰歉。农业生产又是一种半商品性质的,农民生产的绝大部分粮食是自我消费,市场粮食价格变动一般对农民不产生多大刺激。小农是主要生产者。从目前状况看,也许有一定活力。但被分割得支离破碎的土地,难以进行综合管理,加之生产者文化水平低,技术落后,也势必成为今后发展的难题。
针对印度农业的具体状况,印度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采用先进农业技术,加强管理;政府增加对农业扶持,努力增加农业投资。这种基本思想,当然也不是今天才有的,六十年代中期,印度的“绿色革命”就是这样做的。可见印度政府在农业政策上有其连续性,目前也已可见成效。
印度独立前,粮食生产长期保持低下水平,年增长量几乎为零。但从七十年代后期起,粮食年平均增长率已超过人口增长率。粮食产量已从六十年代的八千万吨上升到1984年度的一亿五千四百万吨。
拉·甘地总理执政以来,进一步强调农业的重要性,表示要以新技术、新政策加速改变印度经济的落后面貌。人们认为,印度农业的潜力很大,印度农业的前景是很有希望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