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4阅读
  • 0回复

巧克力的“甜”与“苦”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5-06-02
第7版()
专栏:国际副刊

巧克力的“甜”与“苦”
史秉直
在世界食品业中,巧克力是每年营业额达数十亿美元的大行业。瑞士平均每人每年食用二十二磅巧克力,英国、挪威、比利时平均十六磅,其它西欧国家每年每人平均食用十磅,美国、加拿大、日本和澳大利亚则接近十磅。这些国家每年消费巧克力如此之多,可是,巧克力的主要原料可可却全部从南方国家进口。
可可树只能生长在赤道两侧南北纬二十度间的炎热潮湿地区,这就是所谓“可可带”。我国的海南岛刚刚位于“可可带”北侧范围内。巴西和象牙海岸是生产可可豆最多的国家。可可原产地是巴西的亚马孙河流域。十六世纪时,可可产量并不多。当时,这里的阿兹台克王国甚至以可可豆作为货币,大约一百颗可可豆可换一名奴隶。不久,西班牙人到了这里,发现这一情况,便弄了一些种籽,在特立尼达、海地和西非岛屿费尔南多波(现在的比奥科岛)种植。后来,西班牙人在可可里加进水和蔗糖,熬煮成一种香甜的液体,这便是最初的巧克力。它迅即成为王公贵族最喜爱的饮料。西班牙人把制作巧克力的秘密保守了将近一个世纪,并且完全垄断了可可豆的市场。当时可可饮料很贵,只有达官贵人饮用得起。十七世纪初,生产巧克力的秘密才传到西欧其他国家。到十八世纪,随着可可产量的增加,伦敦出现了一批可可馆,与咖啡馆展开竞争。1875年,瑞士一家工厂经过数十年研究,第一次制造出固体的牛奶巧克力。从可可推广种植到固体巧克力问世,经历了两个多世纪的漫长历程。
目前,在发达国家,巧克力工厂规模很大,而巧克力品种更是名目繁多,花样翻新。
始建于1903年的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赫协巧克力公司,其主人有巧克力工业的亨利·福特(汽车大王)之称。比利时的戈迪瓦巧克力工厂则以制造豪华巧克力闻名于世。
巧克力的基本原料是可可粉。但各个工厂的具体配方和制造工艺却大有讲究。这些都被视为技术机密而绝不外传。巧克力的花色也日新月异。
巧克力行业竞争激烈,当然是因有厚利可图。前面所说的豪华巧克力,在西欧是二十多美元一磅,在日本和美国则为三四十美元。即使在这些国家,一般人也只能偶尝一点。但一般巧克力则销路甚广。
然而,生产可可的第三世界国家却不能从巧克力工业的兴旺发达分享到应得的好处。在国际市场上,可可豆是以吨计价的,去年每吨的价格约二千二百美元,而辛辛苦苦种植可可的农民生产的可可豆每公斤仅值七十八美分。价格决定权属于纽约的咖啡、食糖和可可交易所,可可生产国并没有多大发言权。
美国作家戈登曾经访问过西非种植可可的一个农民。这位在赤道烈日下汗流如注地培植可可的非洲人,竟不知道他的劳动果实被卡车运走后派何用场。他从未听说过巧克力,当然更没有尝过巧克力!
从可可推广种植到巧克力日益畅销的漫长道路上,充满了酸甜苦辣。这里有殖民者的巧取豪夺,有垄断财团的巨额利润,也有可可农的血汗和眼泪。从一块香甜可口、营养丰富的巧克力,人们可以看到,什么叫国际经济旧秩序;也可以理解,第三世界国家为什么强烈要求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