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6阅读
  • 0回复

发展第三产业的几个问题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5-06-03
第5版()
专栏:

发展第三产业的几个问题
燕龙
发展第三产业是经济发展的战略任务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第三产业有了一定发展。1983年与1978年相比,第三产业产值增长了44%,从业人数增长了37.5%。其中零售商业、饮食业、服务业网点分别增长了3.5倍、6.5倍、9.5倍,从业人数分别增长1.6倍、1.5倍和3倍。咨询、保险、广告、租赁等第三产业也开始兴起。
但是,我国的第三产业仍然十分落后。近五年来,我国国民生产总值平均增长9.5%,而第三产业仅增长5.9%,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不仅没有增加,反而下降,从占21%下降到18%。目前,我国国民经济已经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发展第三产业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首先,第三产业的发展直接关系到人民物质、精神生活多种需要的满足。随着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需求将从量的增加转向质的提高,从单一化转向多样化、个性化,从物质领域延伸到精神领域。只有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中的商业、饮食业、房地产业、城市公用业、旅游业、文化卫生体育业等,才能满足群众多层次的消费需求。
其次,第三产业的发展是第一、第二产业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第三产业中交通运输、邮政电讯等部门,承担着为第一、第二产业提供基础设施和外部条件的任务。随着国民经济逐步转向集约化和社会化,第一、第二产业的发展将越来越依赖于第三产业能否提供及时的信息、更新的技术、优良的服务和适用的人才。我国传统农业要向现代化农业转变,有赖于知识、技术、信息以及各种产前产后的服务。我国第一、第二产业企业内人浮于事,效率低下,发展第三产业,吸收第一、第二产业中多余的劳动力,并提供各种社会服务,有助于提高全社会的经济效益。
再次,第三产业的发展是经济体制全面改革的需要。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我国将从指令性的实物管理为主的产品经济模式转向以指导性计划为主的商品经济模式。过去企业之间联系主要通过国家计划实现,在企业自主决定生产经营活动后,企业决策所需要的信息,实现再生产所需要的物资、资金、技术等要素,开展经营活动所需要的正常经济条件等,都需要第三产业中的咨询业、商业、广告业、金融业、保险业、租赁业、法律事务等来提供。没有第三产业的发展相配合,就会带来经济生活的混乱。从这个意义上说,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第三产业的发展。
最后,第三产业的发展是发挥中心城市作用的必要条件。城市不仅是工业中心,还应成为贸易中心、信息中心、金融中心、科技中心等。要发挥中心城市的作用,就需要在改造传统产业的同时,着重发展第三产业,在发展物质产品生产的同时,加快服务性产业的发展,使城市不仅提供先进的产品,更重要的是提供知识、技术、信息、人才,从而带动区域经济和全国经济的发展。
打破传统观念 发展第三产业
第三产业要有一个大的发展,必须打破传统观念,在理论上给以新的阐述和说明。
第一,服务是经济范畴,服务性劳动是社会劳动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过去,人们受封建的传统观念影响很深,把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往往看作是奴婢与贵族的关系,“为他人服务”是低贱的,“被他人服务”是腐朽的;生产为人使用的物质产品的劳动受人尊敬,而直接为人服务的劳动却遭歧视。这是从事服务性劳动的第三产业发展不起来的重要原因。在商品经济中,服务与被服务是平等的商品交换关系。随着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的发展,要求提供服务的领域不断扩大,服务的质量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服务劳动要由高知识、高技能的人来承担。顺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我们应从陈旧的观念中解脱出来,给服务性劳动应有的名誉。
第二,劳务是商品,服务劳动同样创造价值和使用价值。长期以来,我们不承认服务劳动能够创造价值和使用价值,不承认劳务是商品,因而服务劳动的消耗不能通过等价交换得到应有的补偿。由于我们不把服务部门看作创造社会财富而是消耗社会财富的,国家对这些部门往往投资不足,造成第三产业发展缓慢,甚至萎缩。事实上,劳务与工人、农民生产产品的劳动一样,同样可以创造价值和使用价值。它们之间的区别仅在于工人、农民生产的产品是有形的,而服务劳动提供的产品如咨询、信息等是无形的。无论是有形的物质产品,还是无形的服务,都能满足社会的某种需要,具有一定的有用性,具有使用价值。同样,它们都凝结着人类劳动,一张图纸、一个信息、一个建议,同粮食、钢材一样,都是一定劳动的结晶,具有价值。因而,获得服务应该是有偿的,从事第三产业的服务劳动者应当同生产物质商品的劳动者一样,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获得应有的报酬。
第三,用发展的观点看待服务劳动。这是正确地看待服务、把服务从陈旧观念中解放出来的关键。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需求领域不断扩大,从低层次向高层次、从物质领域向精神领域开拓。这就要求生产领域相应地扩展和延伸,进行各种物质产品的生产和精神产品的生产。而且,经济发展从量的扩大转向质的提高后,物质生产部门也将越来越依赖于技术、知识、信息,服务劳动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显著,技术即财富,知识即财富,信息即财富,人才即财富,将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如今,农民不惜以重金获得知识、技术、信息、人才,正是鄙视服务、把服务排斥在生产劳动之外的陈旧观念的重大转变!
几个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社会购买力平衡问题。过去在进行社会购买力与商品供给总量的平衡时,只考虑物质商品供给,而把服务供给排斥在外。随着社会购买力提高,群众消费需求扩大,这种平衡越来越难以反映实际。今后,进行社会购买力与商品供给量的平衡,要把第三产业的产值包括进去。要开辟新的物质和精神消费领域。住宅商品化应提到议事日程,把房地产业发展起来。此外,教育、保健、旅游、体育、娱乐等消费领域也应开辟和扩大。
生产和积累基金的平衡问题。过去为生产建设服务的一些部门,如设计、信息、咨询、技术开发、计算机服务等,不收取报酬,不进入生产成本,不作为投资费用,而由国家行政事业经费开支。这些部门实行企业化经营后,生产建设单位对它们的支付,应列入社会生产基金和积累基金中去。因此,生产和积累基金的平衡,不仅包括生产资料的供给,而且应包括第三产业的服务。
产业结构问题。过去在安排经济发展时,只讲物质生产部门中农、轻、重的比例,不重视第三产业的发展,造成第三产业与第一、第二产业比例失调。随着人民生活和生产建设对第三产业需求的扩大,它将越来越成为一个重要的产业部门。在考虑建立我国合理的产业结构时,无疑应该列入第三产业,并且使它与第一、第二产业保持适当的比例。
分配体系问题。过去认为服务劳动不创造价值,把有收入来源的服务部门与靠国家财政开支的政府部门都列入再分配的范围。承认服务劳动创造价值,第三产业就应作为国民收入的生产部门,属于初次分配的范围。它们应和物质生产部门一样享有同等的权利,根据自己的经营状况建立发展基金、福利基金和奖励基金;同时也应承担同样的社会义务,按规定向国家交纳税金。
统计体系问题。目前,国际上存在两种统计体系,一种是东方体系,采用物质产品平衡体系计算物质生产部门的总产值。这种体系的缺陷在于不能反映非物质生产部门的第三产业的劳动成果,同时重复计算了物质产品生产过程中被消耗的生产资料价值。另一种是西方体系,采用增加值指标来计算全社会各部门的产值。增加值指在生产过程中新增加的价值或服务过程中获得的包括从业人员工资在内的纯收入,加固定资产转移价值。按这种体系计算,第三产业各部门的增加值之和,即为第三产业产值;全社会各部门的增加值之和,即为国内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加“来自国外的净收入”,即为国民生产总值。采用这套统计体系,能够反映全社会的经济活动成果和三个产业的结构变化,避免物质生产部门中的重复计算。西方把政府、军队、警察的服务也作为第三产业部门统计,应该说这些部门的服务不属于经济范畴。但是,为了与国外作比较,可单列一个层次加以统计。为了适应第三产业发展的需要,我们可一方面按现行核算制度继续计算物质生产部门的社会总产值和国民收入;另一方面按西方核算体系计算三个产业的产值和国民生产总值。为建立新的统计体系,应加强社会经济各部门的财产占用和财务收支统计,特别要建立、健全第三产业各部门的财务收支统计,建立第三产业各部门的固定资金折旧制度。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