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2阅读
  • 0回复

经营无方 由盛而衰 弄虚作假 自食苦果 曲屯村致富路上走弯路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5-06-06
第2版()
专栏:

经营无方 由盛而衰 弄虚作假 自食苦果
曲屯村致富路上走弯路
河北省永年县河北铺乡曲屯村曾是一个靠腈纶加工致富的专业村。到1983年底,全村从事腈纶加工、销售的农户已占总农户的88%,从业人员占总劳力的74%,拥有固定资产七万元,流动资金五十四万元,年加工腈纶衣裤二百八十多万件,收入七十多万元,占全村总收入的57%,产品远销北京、天津、哈尔滨、太原等地。这个只有一千零三十二口人的小村,人均收入达一千二百元。然而在商品生产大发展的1984年,这个热气腾腾的专业村却突然一落千丈:有的农户卖掉了加工设备,有的到处找寻需要这些设备的买主,腈纶加工全部停产,全村人均收入比上年少收入六百八十六元。
是什么原因使这个专业村衰落了?在回首总结往事的时候,不少群众痛心地说:是我们自己砸了牌子,堵死了这条致富门路。
当改变“小而全”的协作组织出现的时候,却因为缺乏有力领导,无力克服内部矛盾而自行解体了。
这个村的腈纶加工业是一家一户搞起来的,多数农户是既搞加工生产,又兼营采购原料和销售产品。1983年初,全村每天到安阳采购腈纶布的就有六十多人。
个体户迫切需要改变“小而全”的生产现状。这时,由原村党支部书记曲顺喜带头组织的、由十户农民参加的加工、销售联合体应运而生了。他们抽掉二名劳力统一购原料,统一找销路,实行产品质量统一规格、统一价格、分户加工、单独核算。但是,由于组织管理不得力,制度不完善,分配原料不够合理,引起了内部矛盾,这个联合体只维持了一个月便自行解体了。后来,又陆续出现过近四十个类似的协作组织,也都由于类似的原因,而先后夭折。
据估算,这个村搞小而全比搞联合要多占用一百名购销人员,每年少加工腈纶衣裤一百二十六万件,少收入二十五万元,加上购销人员的外出开销,每户平均少收入一千七百六十元。
用过时的产品去搞竞争,尽管价廉,但终究要受到市场的冷落。
由世世代代种田的农民,突然转向腈纶加工,由于技术、设备等原因,生产的衣、裤与大厂家的产品相比,在美观、耐用、舒适等方面都有很大差距。开始他们采取你好我廉的办法,用低于国营商店20—30%的价格,也曾一度吸引了顾客。他们满足于这种表面上的效果,没有看到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着装观念正在发生变化,物美已成为消费者的第一要求,然后才要求价廉。尤其是青少年,已趋于内衣外穿,要求款式新颖,有时代感。因而,他们也就不可能从市场需要出发,及时更新产品,提高质量,以增强竞争能力,而是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地生产低档、过时的腈纶衣裤,结果不可避免地遭到了市场的冷遇。
做买卖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不重视信誉,必然受到惩罚。
1983年,这个村每天去石家庄卖货的多达五十人以上,他们不懂经营科学,有利就卖,竟然竞相降价,招揽顾客。同时,随着腈纶衣裤的增多,销路越来越差。开始,每条成人秋裤售价三点八元,盈利近二元。最后降至二元,盈利不足一角。利润越来越低,甚至无利可图。有人就在偷工减料上打主意,一户开头,多户仿效。他们把原来幅宽为一点三五至一点四尺的腈纶布面,用机器拉伸轧制到二点五至二点六尺。这样,原来做一条裤子的料,现在做一点五至二条,虽然保住了利润,但是,经过机器轧制的腈纶布面已毫无弹性,且有破洞,每条秋裤只有二两重。水洗以后,长裤缩成短裤,裤腿细似“鸡肠”。买了这种裤子的人自叹上当。就这样,曲屯的腈纶织品丧失了信誉,销路被堵死了。
(原载河北《共产党员》杂志,本报有删节)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