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0阅读
  • 0回复

开展立体农业结构研究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5-06-06
第5版()
专栏:建议

开展立体农业结构研究
福建省农科院副院长 刘中柱
我国农业产值的翻番必须依靠科学技术进步,使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开展立体农业结构模式的研究,很可能闯出一条有效的路子来。
立体农业结构是要求在单位土地面积上,通过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的巧妙结合,最有效地多项目、多层次地利用土地、空气、光能等资源,从而取得较高的物质生产量和经济效益,同时还要考虑有利于生态平衡和不断提高土壤肥力,更好地开发、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防止肥力衰退和环境污染,使农业生产处于长周期的良性生态循环之中,以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此,我们从1982年开始在福建省进行了立体农业结构模式研究。经过三年来的摸索,初步建立了以下三种模式,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水田立体结构模式:这是以稻、萍、鱼为主体,结合稻草利用的多层结构、多次利用的模式。水稻插秧改用宽窄行“双龙出海”方式,以延长红萍放养时间。以萍喂鱼,搭配鱼种,改单季为两季稻田养鱼,以延长养鱼时间,提高鱼的商品价值。从福建省较大面积的试验结果看,经济效益显著,前景十分诱人。水稻亩产增加5%到9%,亩产鱼约一百斤。特别是放养的尼罗罗非鱼商品价值较高,繁殖力较强,福州一带每年可繁殖三至四代。稻草可用来培养凤尾菇,一般百斤草可产菇五十八斤,亩产稻草一千六百斤,则能产菇九百二十八斤。产菇后还剩八百斤残渣,可养蚯蚓四十至七十二斤,为畜禽提供良好蛋白质饲料。菇渣还可沤制沼气。因此,采用水田立体结构模式,亩创产值达六百零一元一角六分,比单纯种稻收入一百九十元(含稻草)可增收两倍多。
蔗田立体结构模式:这是以蔗、菇、鱼为主体,种、养相结合多层结构的另一模式。福建省农科院蔗麻研究所研究成功的“蔗田蘑菇”,就是充分利用蔗田空间,以蔗茎为支柱,搭架床种蘑菇,不需菇房,节省木料。经过几年的试验,表明其具有高产、优质、简易、低成本、高效益等特点,在不占用耕地、住房和保持生态平衡的前提下,成功地解决了房屋紧张、旧菇房易受病菌感染、产菇期过分集中等难题,又可比室内蘑菇增产。由于经济效益高,深受群众欢迎。1983年福建省推广面积已突破百万平方尺。仙游县建华大队蔗田种菇二十一万平方尺,产值达三十万元,接近于该队八百四十亩甘蔗总产值三十三万元的水平。1984年,福建全省的推广面积已突破一千万平方尺。在此基础上,今年又研究在种菇前利用蔗田行沟养鱼,蔗茎上挂种黑木耳等,进一步增加产值。另外试验用蔗田蘑菇残渣回田接种蚯蚓,既改良土壤,又提供动物饲料,一举两得。
果园立体结构模式:这是以果、菇为主体,种、养结合、多层次结构的又一模式。主要利用柑桔园空间培养凤尾菇,并以残渣养蚯蚓。今年福州市郊吴山农民在零点六亩柑桔园里培养凤尾菇,共创产值二千元,比单一种桔收入高。至于利用凤尾菇残渣回园养蚯蚓,对改土增肥以及果树生长发育的影响,正在深入研究。
农业生产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制约因素比较多,特别是各地的社会条件、自然条件以及农业资源不同,因而立体农业的组成也不尽相同。一定要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因地制宜地研究各地相适应的最佳立体结构模式,才能达到最高的经济效益。我们几年来的研究表明,上述三种立体农业结构模式确有可取之处。比如水田立体结构模式,稻田养鱼,既可吃掉杂草、害虫,又能肥田松土,免除中耕除草或晚稻插秧犁耙田,减少农药、化肥用量,防止污染,保护生态环境。红萍的落根和残体还可促进水蚯蚓的生长。因此,稻、萍、鱼的结构模式是当前培养土壤肥力、改良生态环境的一项良好措施。
立体农业结构是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已经显示出巨大的潜力和诱人的前景。要取得新的进展,需要多学科的协作,如生态学、土壤肥料学、生理学和数学等参与。我们倡议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予以重视,加以研究和开发,在科学的实践中进一步完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