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3阅读
  • 0回复

交易会上的思索——首届全国技术成果交易会采访札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5-06-07
第3版()
专栏:

交易会上的思索
——首届全国技术成果交易会采访札记
本报记者 段存章
历时二十余天的全国技术成果交易会快要闭幕了。“人们在交易之后想些什么?”记者带着这个问题,数次漫游了技术“海洋”。
小有小的易处
人常说:“大有大的难处”。此次交易会人们又认识到:“小有小的易处”。
“天府之国”的四川交易团就是发挥了小的优势。他们四十二个单位展出的二百零六个项目中,大的项目交易少,小的项目交易多,最受欢迎的成都东桂街小学校办工厂研制的“真空吸塑机”,造型新颖,结构简单,价格便宜,操作方便,适合乡镇企业、专业户开办小型建筑装饰材料工厂。各省市订货一百三十台,成交额突破百万元。省交易团负责人分析说,为什么小的科研成果如此受欢迎,因为农村改革以后,农民办企业的劲头十分大,他们有劳力、有土地,有钱,又有权,最缺的是技术。而小型的科技成果投资少,周期短,效益大,正合中小企业、乡镇企业、专业户的胃口。四川人口多,土地少,大批劳力离土不离乡,联合办企业,他们的需要就是科研部门的服务方向。
成都科技大学顾客盈门的事实又一次说明“小成果,大潜力”。他们带来的七十多项科技成果都姓“小”,项项成为“热门货”。科研处王兴才沉思着说:“高等院校的科研优势在哪里,依我看,为中小企业、乡镇企业服务是个大头。”过去他们研究项目贪大的多,可在去年全省交易会上,基本上无人问津。这就迫使他们着手改革,开始走出去调查,先后与十四个地、县签订科技合同协议。比如植物油开发、红花籽油制亚油,等等。这些项目都是从生产和市场的急需进行开发的。他们每搞一个新项目,学校就为中小企业培养一批人才。近几年,每年为地方培养二千多名技术骨干。
越来越多的人们在交易中看到,重视小的项目,并非忽视大的项目。因为不少的企业需要锦上添花,而更多的企业却需要雪中送炭;“阳春白雪”固然美,但“下里巴人”又居多数。因此,科研服务方向要从我国的国情出发。
从“窗口”看“室内”
技术市场是一个窗口。从窗口往外看,明确了为社会服务的方向;从窗口往里看,“室内”(科研部门、大专院校)的体制亟待改革。
清华大学交易团的展台与成都科技大学的展台面对面,而清华的生意却不象成都科技大学好。是何原因?清华大学科研处的刘正金说:“这个现象给我们提出一个问题,高等院校怎么为社会服务,用行话说,就叫‘水平与经济效益的关系如何处理?’为什么有些高水平的项目,社会一时不欢迎,而一些不起眼的项目,社会又非常需要?”他进一步分析,我们清华人才实力雄厚,教职工三千多人中,副教授、教授有一千多人,讲师一千多人,助教三百来人。学校有国家拨给的科技基金,担负“七五”计划国家重点项目,还要占领技术市场。这后一种越来越多。可是过去我们靠“吃皇粮”,国家拿多少经费,我们搞多少项目,现在自己“找饭吃”,不改革行吗?清华已从交易中开始清醒。
当前的问题是“室内”不适应科技成果的商品化。据天津大学交易团的一位工作人员说:“学校搞科研难度很大。”由于教学与科研两者关系处理得不好,教师搞科研没有积极性。这所学校找到一百多个科研题目,但大多数安排不下去。应用化学系有七八十个技术成果,这次交易会只拿来五六个。问其原因,电子工程系的教师张立志答:“不能白干!”此类问题不只一家。上海师范学院分院物理系三位教师多年利用业余时间研制成功光控多功能电子灭虫器,学校第一次得到技术转让费一千二百元,但教师本人至今分文未得。
难怪有人说:“搞研究天天吃的方便面,出了成果分文不见。”此语并非夸张。搞科研的知识分子得不到直接利益,哪来积极性?讲思想觉悟要得,但不能不给吃“小锅饭”。人们吃惯了“大锅饭”,有人做出一锅好饭,你一勺,他一勺,轮到出成果的人“连汤也喝不着”,饿着肚子能干吗?因此,人们在交易会上议论:科研单位的“大锅饭”不能再吃下去了。
技术商的美德
技术市场也是一个考场。“我们的交易额达到了多少多少。”有人喜欢这样说明自己的成绩。但是,也容易掩盖一种倾向,只看交易额,不看道德和风格。
广州市轻工研究所几位工作人员(他们自称技术商)算得上既抓交易额,又讲风格的模范。这个研究所是广州科技体制改革的试点单位,从1981年开始实行承包人员自由组合,课题自己选定、资金靠贷款,可从转让费提取一定的奖金。去年又进行科研管理改革,专门抽出三名科技人员“经商”。工作人员黄超说:“我们卖技术,原则有一条:诚实。”他常想,假如我是一个买家。向顾客介绍项目,既不夸大,也不缩小,并仔细了解买方的底子,好的成果有意转让给“穷厂”。北京市海淀区八里庄医疗机械厂花三万元买下这个研究所“变色唇膏”,预计一年就能打个翻身仗。黄超等同志去看买方的厂房,帮助设计生产工艺。这种负责到底的精神,被买方誉为“信得过”的技术商。湖南等地聘请黄超为顾问,买卖双方“从对手到一家人”。
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广州市轻工研究所的美德是一面精神文明的镜子,那些“推出成果,挣了钱万事大吉”的单位和个人不妨来照一照。
人才的呼唤声
技术市场也是一个“擂台”。前来“打擂”的人才众多。一些愁着无用武之地的科技人员更是坐不住了。
记者在北京交易团人才交流服务部见到这样一个场面:“你们这里最需要什么样人才?”北京化纤工学院两位女大学生问。接待人员答:“财会、经济管理、土建专业、计算机,这几项最缺。”她俩刚走,又进来一位戴眼镜的二十多岁的青年,他要求说:“我想调到工作紧张的地方,原单位实在呆不下去了!”他去年毕业于镇江船舶学院,学计算机的,现在他所在的计算机室有六名大学生,天天闲着,已一年有余。没事干,领导又不同意放人,小伙子既急又怕。他对记者说:“名字最好保密。”不等小青年话停,旁边两位近五十岁的科技人员插进话说:“我们也有同感。”他们一个在设计院工作,一年的任务一个季度就完成,剩余时间荒废了;另一个已调动了两个工厂,仍是学非所用。
人才积压,人才浪费,这不只是个别现象。一些单位的领导能说完全看不到吗?不见得。据说他们考虑:“科技人员比例越大,越能说明领导重视知识分子”;“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哪知如此下去,一个人才能熬几个十年?寒窗之苦换来的知识和技术岂能白白东流。
技术市场是科技体制改革的一个突破口。它已开始冲击那个误人青春的“人才部门所有制”的堤坝。让知识和技术象一股股清泉在四化建设的长渠里欢快地奔流!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