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4阅读
  • 0回复

访三位外国田径教练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5-06-09
第3版()
专栏:体育

访三位外国田径教练
本报记者 刘小明
1985年全国田径锦标赛在上海举行期间,记者走访了三位来华的外国田径教练,请他们谈谈对我国田径的看法。
英国长跑教练斯多利一个月前来到中国,这位曾培养出奥运会万米亚军等优秀运动员的教练准备在山东田径队任教一年。他见到山东队几名即将交给他训练的运动员在这次全国比赛中成绩优良,十分高兴。这几天,三十九岁的斯多利整天泡在虹口体育场忙个不停,一会找中国教练问情况,一会和运动员一起做准备活动。他对记者说:中国有十亿人口,我相信一定能培养出好的长跑人才。他表示,刚到中国情况还不熟悉,首要的是了解自己带的运动员,了解中国的训练与英国有哪些不同,然后才能开展工作。斯多利说,培养一名优秀长跑选手不是一年半载就能实现的,他的目标是帮助中国运动员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斯多利根据在英国的经验,谈了今后训练的一些设想。他认为中国运动员参加比赛太少,运动量也不够。他打算让队员多跑一些5公里和10公里的公路及越野比赛。此外,他还准备提高单位时间的训练强度。
澳大利亚体育学院田径教练凯姆率领他的学生,前来参加我国田径运动会全能项目的比赛。他说,这几名运动员不是澳大利亚最强的选手,他们主要是想通过多参加比赛提高个人成绩。凯姆认为中国的几位男子全能选手,如翁康强、陈则斌等都具有良好的训练基础,短跑、跳跃的成绩不错,缺点是力量差,十个项目水平参差不齐。今后他们如能改进投掷等薄弱项目的技术,成绩有可能突破八千分大关。
由美国奈克公司提供经费前来中国担任田径教练的韦比,过去是一名400米跑运动员。他后来在英国、美国、香港担任过教练。韦比来华的主要任务是帮助训练短跑运动员,到今年6月他已在中国工作了十个月。韦比谈了他对中国田径的三点意见。
一、目前中国在培养青少年田径运动员上,还缺少一套完善的、科学的选材方法。选材对于田径这个项目很重要,选不好苗子事倍功半,既浪费人力物力,又误人子弟,有的人不是短跑选手的材料,任凭你怎么训练成绩也上不去。选材只凭经验是不行的,要制订一套科学的方法。同时中国也不能完全照搬国外的标准。例如在中国就很难找到象美国黑人运动员那样素质的材料,因此必须根据中国的具体情况制订选材标准。
二、随着现代运动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光靠教练孤军奋战不可能培养出大量田径明星的,还要有各方面的支持,尤其是体育科研人员、医务人员、营养学家等的大力协助。希望中国的体育科研专家不要满足于在刊物上发表论文,应当走出办公室,到运动队里配合教练工作,为中国田径的腾飞直接出力。
三、教练员对运动员关心和爱护是必要的,但中国运动员过多依赖教练,美国运动员就不是这样,有的美国选手甚至没有教练,主要是自己练。田径比赛时不允许教练指导,建议中国运动员加强独立思考和单独作战能力的培养。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