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6阅读
  • 0回复

“君子兰”为什么风靡长春?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5-06-10
第2版()
专栏:工作研究

“君子兰”为什么风靡长春?
孙志毅
此文剖析了长春君子兰花市场之所以繁荣,主要是挖了国家财政的墙脚,人为形成的。它反映了我们经济生活中和政治生活中的某些不健康因素。
我们的现代化建设事业,需要踏踏实实地多干实事,包括发展花卉生产。但象长春君子兰市场的这种交易,是一种“虚业”,需要认真纠正。——编者
君子兰花风靡长春市,这在国内外都不能算是新闻了。不过,在这“旧闻”中还有人们应知而尚未知的重要内容。
走遍长春市的居民区,到处都能看到居民自建的花窖。花窖的大小、样式不尽相同,但都配有敞亮的玻璃棚壁,而且都用钢条、铁丝网组成坚固的防护。花窖内的空间,多被立体应用,摆满了大大小小不同品种的君子兰。那葱翠的叶片,秀美的花冠,确实好看。然而,这些建花窖的人,纯粹的欣赏者已经是极少了。
长春的几处君子兰花市,摩肩接踵,比其它市场要热闹得多。花市占地面积也大。红旗街的花市,最高峰时期曾占了红旗街、万宝街和清华路约八九百米长的路面。在花市上,出售自己产品的,能以成倍成倍的收获来实现产品的价值;投机钻营的,即刻间就可大获其利。而那些买主,也极少是真正的“消费者”。他们常常大方地掏出大叠钞票,买下一盆君子兰,或是送到他们认为该送的地方,或是捧回家里培育繁殖,以求一本万利。
花市上的花价是令人咋舌的。一株花的价钱可以等于一辆高档自行车、一台高级洗衣机或是一部彩色电视机。而那些花市外的交易,其价码更是大得让人吃惊。在一个养花“专业户”的花窖里,主人指着一盆正在盛开的花说:“这盆花,有人出过一万二千元,我没有卖。”
一株花,一万二千元,这是多么大的数字呵!一户农民,也许要苦干一二年甚至五六年才能得到这个数目。一位科学家,以他一生中的著述,也许刚能得到这么多的稿酬……殊不知,这一万二千元还不是花价的顶点!
这就是当今长春的君子兰市场,君子兰成了一种极其奇特的商品,确确实实地成了“赛金花”。但它既不奇,也不稀,又究竟贵在何处呢?
是它的价值大吗?不是。它不需要苛刻的培育条件和高深的培育技术;它的成熟期只有三年,而且繁殖能力相当强;它从种籽到成花,任何时期都能作为商品出售。
是它的使用价值高吗?也不是。它除了观赏,目前还没有发现它的其它用途。即使用于观赏,它也未必就比其它花卉都强。世界最大的花卉出口国荷兰,1984年的花卉出口额达七亿美元,其出口的主要品种是鲜切花(玫瑰、菊花、石竹、郁金香)。君子兰还没有、也极难打入国际市场。
君子兰原产非洲。当年日本人把它作为礼物送进了伪满“帝宫”,供“皇室”人员观赏,倒也“荣华”了几年。伪满政权垮台后,君子兰开始流落入“寻常百姓家”,过了几十年真正君子的生活,近年来,又突然富贵发迹起来。
长春人喜欢君子兰,他们养育了它,改良了它,还把它选作了市花。但仅仅是因为喜欢,就把它抬到今天这样高贵的地步吗?长春市的人均收入有多少?我们国家的人均收入有多少?在我们这个尚未达到小康水平的社会里,有几个人能够仅仅是为了观赏,就花几百元、几千元甚至更多的钱捧上一盆君子兰?有几个人能认为一盆君子兰会比自行车、洗衣机、电视机、电冰箱更为他们所需要?
君子兰在长春极不正常地风行起来,究竟是什么原因?
5月25日的《长春日报》刊登了一封读者来信,为我们寻找答案提供了线索。信中说:“最近,据市有关部门检查发现:有些企事业单位用公款购买君子兰送礼的问题比较严重。据查:有一家企业1984年动用公款六千多元,买了一百三十多盆君子兰,送给了关系单位的有关人员。”事实上,这类问题决不是“最近”才有,也不仅仅是“比较严重”。几年前它就存在了。某些宾馆、园林单位和企事业单位出高价收购君子兰,把花价抬了起来。以后越演越烈。它助长了党内和社会上的不正之风,少数人借机填满了私囊。
长春确有人靠君子兰发家致富了,但也大有受骗上当者。君子兰市场上不乏欺行霸市者,他们常哄抬花价。国家是从君子兰市场上得到一些税收,但君子兰交易中偷、漏税现象严重;况且从宏观上讲,收得的那些税款也许仅仅是被滥用的公款中的一小部分。
长春君子兰繁荣,决不是通过创造和实现真正的价值获得的,而是靠挖国家财政墙脚获得的。君子兰交易不是经济发展、繁荣的表现。各级领导部门应当重视这个问题,维护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坚决煞住用公款购买君子兰的歪风,严厉打击经济领域里的这类犯罪活动,势在必行!
四化建设要求我们多干实事,就是要我们干实业,不干“虚业”,要我们在努力发展商品生产上下功夫,为国家、为人民创造更多的财富。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强国富民。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